Page 238 -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P. 238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1970年,内华达会议上提出了至今仍被使用的关于环境教育的定义,即“环境教

            育是一个辨析价值、明白内涵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发展理解和辨别人类与生态
            环境系统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的技能与态度,在此基础上促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
            有关问题做出准确的决策,并形成与生态环境相关的人类行动准则。”环境教育
            是综合性的教育。1977年的《第比利斯宣言》认为“环境教育是教育领域内的一

            门综合性、跨学科的课程,它是一种涉及一般与专业、学校和社会所有内容与形
            式的教育过程,环境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指向当地自然环境的现状以及解决环境问
            题。”环境教育是终身教育。环境教育是一门帮助人类明白当下的行为与未来的
            后果之间存在永久必然关系,并证明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及全世界人类

            必须紧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的学科,是应该一直被实施的教育。
                环境教育是途径性教育。我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指出“环境教育是
            凭借教育这种方式,促使人类认识环境,发现环境存在的问题,学习治理、预防
            环境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厘清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拥有正确的自然环境

            与生态观,激发全社会成员一起努力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以上揭示了环境教育的内涵,通过学习和思考,本研究认为环境教育是一种
            通过教育的手段来达到增强小学生保护环境的观念与意识,培养小学生关心热爱

            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人类要与自然平等相处、关注未来人类发展的正确态度,积
            累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增强学生观察身边环境,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使小
            学生自觉参与到保护环境中来活动过程。它不仅是实现保护环境目标的方式,更
            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渗透
                渗透是指某种事物或者思想逐渐进入其他方面。本研究中的渗透是指教师通

            过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环境教育的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找到教学内容与环
            境教育的契合点,合理且有目的地将其渗透到教学中,激发学生保护环境、节约
            资源的意识,促使自觉学生参与到保护环境中的一种教育方式。

                四、语文教学

                要理解语文教学的内涵,首先要理解“语文”这一词的内涵,对于语文的理

            解,主要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语文是语言+文字和语
            文+文学;第二,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语文即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226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