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9 -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P. 239
第十二章 生态文明建设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
的统一体,这种观点以叶圣陶先生为代表;第三,语文是一门以同化现代化的书
面语言交际规范和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基本任务的学科,它将古今中外优秀
的书面语言文学作品作为教学媒介,目的在于启迪学生智慧,升华学生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学是以国家的教育目的为指引与规范,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共同构成
的一种人类特有的双边教学活动。
本研究认为语文教学是以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为主要媒介,教师有目的、
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的程序来进行的一种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活动。旨在增长学生
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升华学生的情感,滋养学生的生命,提升学生语文综
合素质。
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人类生存与发展要紧紧依靠自然环境,环境的破坏恰恰是人类不当的行为方
式造成的。或许让每一个人均具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才可以真正地约束人
类的行为,那么教育便是让未来的每个人具备这种观念的有效途径。教育可以唤
醒人类内心深处对自然的热爱,增长环境保护的知识,培养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
观,帮助人类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近年来,环
境问题日渐突出,开展环境教育既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生态文明建
设的内在诉求,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教育诉求,环境
教育调查结果的现实要求以及小学语文课标必然要求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
环境教育提供了依据。而环境教育可以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由语文学科的本
质特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等决定的。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诉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又长期复杂的工程,它涉及的不仅仅是生产生活
方式的转变,还包括意识、观念、伦理道德、知识、行为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变
革,通过这种系统综合的变革,构建起新型人与自然关系。从本质上讲,现在人
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是由人与自然不和谐发展而引发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所以
生态文明的建设关键在人,要转变人对生态环境以及大自然的态度,破除其旧的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