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3 -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P. 243
第十二章 生态文明建设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
(三)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情感、道德、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处于初级发展状
态,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具备不成熟性、不稳定性、感知觉快
速发展等特性,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其中受学校教育的影响比较大,因此
小学阶段的课程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具有极大的优势。卢梭指出:“我们所接受
的教育,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儿童天然所具备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探索欲的本性致
使其自然而然会对大自然中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有着强烈的亲近感。在他们眼
中,大自然以及周围环境都充满着惊奇,这种天然的本性自带生态环境的土壤可
以保障教师顺利地渗透环境教育,因为这会促使他们不断地探索自然、了解生态
环境,掌握物种之间的相互联系,逐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分析
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目标的指引,内容的支撑以及具体途径的落实。环境教
育三阶段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指导环境教育有效开展,有利于一线教师在教学活
动设计时明白各阶段小学生渗透的方向。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内在规定
性,笔者深入解读教材,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可以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的内容,发
挥其教育价值,为一线教师提供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内容的思路。研究了渗透的
目标,渗透什么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的途径分析是研究如何渗
透的问题,笔者结合案例节选分析了如何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
等四种途径中渗透环境教育。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的目标分析
(一)环境教育总目标
2003年,我国教育部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中确定的环境教育总
目标是“环境教育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身边、国家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所面临的生
态环境危机与问题,帮助学生获得自身与环境和谐共处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养成
对自然和环境尊重热爱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正确认识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相
互依赖、依存的密切关系,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决策
与行动中,兼备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社会实践能力的先导公民。”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