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5 -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P. 85

第四章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低段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四)小学语文低段课堂阅读教学的特点

                 叶圣陶曾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
             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辅导而臻于
             通篇明晓。”可见,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学到科学的阅读
             方法,能唤起对阅读的兴趣,从而学生达到一定的阅读能力。它在整个语文教学

             中所占比例较大,几乎能直接或间接地完成语文教学要求达到的各项指标的相关
             内容。分析课程标准关于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要求以及小学生的生理和认知特
             点,可以总结为如下特点。

                 1.关注学生良好阅读行为习惯的培养
                 小学低段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关键期。低段学生由于年龄尚小,自我管理
             能力较差,因而需要对其行为举止、言谈习惯进行训练。阅读教学作为教学的重
             要内容,其重点之一在于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阅读行为,这当然少不了教师在课

             堂中的引导规范。
                 低段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学生获取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知识的互动平台,更是
             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处处渗透对

             学生习惯的培养,如“上课前,教师语令,课本铅笔橡皮擦放桌面,其他收抽
             屉;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读书活动时,教师可强调学生左手压书,右手可指读;下
             课时,学生会说课后三件事,放回书本,对齐桌椅,准备下堂课物品。”等。

                 现代阅读学理论认为,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指阅读卫生(合理的用眼时间、
             条件及眼距)、阅读速度(科学的眼停和回视)、读思结合、阅读中自觉运用工
             具书及参考资料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终身受用的。习惯是在活动中逐渐形成

             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要渗透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2.关注学生课堂主体参与,客体的生成
                 低段学生活泼好动,思想新奇独特,低段的课堂教学应是极富有生命力、活
             力的课堂。而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机械填鸭式地讲解知识,顾及

             “生成客体”——即过于重视教材中的知识和知识体系的讲授,而忽略学生的生
             成和参与。
                 因此,当代课堂教学的特点是探究式学习,教师创设条件,给予学生时间和

             机会参与课堂。学生在课堂中是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其认真
             倾听、敢于质疑,敢于积极举手发言,积极地投入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


                                                                                     73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