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 -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P. 97

第四章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低段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二)以促进学生思维方法的掌握与整合为动力推进教学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实践活动从而获得
             思维品质的发展与提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能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
             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合作探讨沟通中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学会对所发表的
             观点做出判断。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基于对教材内容和情感的

             整体把握上,经由自己的思考而得出的个性化理解,立足于文本而超越文本的
             思考。
                 1.对课文空白处进行补白,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积极联想、想象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发展的时期,对于小学生思维方法的掌
             握和运用是推进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和思维是
             相互推进,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字词知识,培养简单提取文章
             信息的能力,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还要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尤其是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教学是以教材为载体,部编本语文教材所选录的课文
             是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在文中,由于情感表达和主旨的需要,作者会在创作时
             留下“空白”之处,给予读者想象的空间。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挖掘教

             材,用敏锐的眼光捕捉这些“空白”,然后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另外,在
             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研读,体会文本流露的情感,让学生结合
             自身已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人生感悟等进行自我思考,得出的

             个人独特的思考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减少对文本进行肢解式的教
             学,而是作为课堂的促进者,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对文本进行领悟,使得学
             生思维得到发展。

                 2.对课文进行分角色创造性扮演,点亮学生思维
                 《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
             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
             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此

             要求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发展学生思维是推进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阅读
             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低段的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是处于具体形
             象思维阶段,因此单靠教师语言文字的讲述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根据部编本小

             学语文教材所选录的文本内容特点,可以发现在小学一二年级的课本中,较多的
             文本体裁是童话、儿歌、诗歌、故事以及古诗等。因此教师应根据文本特点,创


                                                                                     85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