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P. 40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级授课制度的实施,夸美纽斯提出应当把讲解、质疑、问答、练习统一于课
             堂教学中,并把观察等直观活动纳入教学活动体系之中,首次提出了以“感
             知—记忆—理解—判断”为程序结构的教学模式。
                 19 世纪是一个科学实验兴旺繁荣的时期。赫尔巴特的理论在相当的程度
             上反映了当时科学发展的趋势。他从统觉论出发,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认为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当新经验已经构成心理的统觉团中概念发生联系
             时,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选择正确的材料,以适当的程
             序提示学生,形成他们的学习背景或称统觉团。从这一理论出发,他提出了

             “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的四阶段教学模式。以后他的学生莱因又将其
             改造为“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的五阶段教学模式。
                 以上这些教学模式都有一个共性,它们都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片面强调灌输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在 19

             世纪 20 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强调个性发展的思想的普遍深
             入与流行,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应运而生的杜
             威的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得到了社会的推崇,同时也促进了教学模式向前推
             进了一步。

                 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做中学”为基础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
             假设”。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学模式单一化的倾向,弥补了赫尔巴特
             教学模式的不足,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活动教学,促进学生发现探索

             的技能,获得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辟了现代教学模式的新路。
                 当然,实用主义教学模式也有其缺陷。它把教学过程和科学研究过程等
             同起来,贬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片面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
             忽视知识系统性的学习,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在 20 世纪 50 年代受到了

             社会的强烈批评。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面临着新的科技革命
             的挑战,促进人们利用新的理论和技术去研究学校教育和教学问题。现代心
             理学和思维科学对人脑活动机制的揭示,发生认识论对个体认识过程的概括,

             认知心理学对人脑接受和选择信息活动是研究,特别是系统论、控制论、信
             息加工理论等的产生,对教学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给教学模式提出了

             32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