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 -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P. 46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4. 辅助系统
                 需要大量正反例子,课前教师需要精心的准备。
                 5. 教学效果
                 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概念,能够培养

             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6. 实施建议

                 针对概念性很强的内容实施教学,课前教师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做
             很好的梳理。
                 (五)巴特勒学习模式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巴特勒提出教学的 7 要素,并提出“七
             段”教学论,在国际上影响很大。
                 1. 理论基础

                 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信息加工理论。
                 2. 教学程序
                 基本教学程序是: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应用新知—检测评

             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
                 他的教学七步骤中的情境是指学习的内外部的各种情况,内部情况是学
             生的认知特点,外部情况是指学习环境,它的组成要因素有:个别差异、元

             认知、环境因子。动机是学习新知识的各种诱因,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情
             绪感受、注意、区分、意向。组织是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关联起来,它的
             主要构成要素有:相互联系、联想、构思、建立模型。应用是对新知识的初
             步尝试,它的构成要素有:参与、尝试、体验、结果。评价是对新知识初步

             尝试使用之后的评定,它的组成要素有:告知、比较、赋予价值、选择。重
             复是练习与巩固的过程,它的主要组成要素有:强化、练习、形成习惯、常规、

             记忆、遗忘。拓展是把新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它的构成要素有延伸、
             迁移、转换、系统、综合。
                 3. 教学原则
                 巴特勒从信息加工理论出发,非常注重元认知的调节,利用学习策略对

             学习任务进行加工,最后生成学习结果。教师在利用这种模式的时候,要时

             38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