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P. 52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认知结构提出的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相关类属学习、并列结合学习和创造
学习等几种学习类型,为新旧知识是如何组织的提供了一条较有说服力的解
释。自他之后,认知结构理论才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为人们广泛理解。
1. 理论基础——“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对学习类型做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
“学习”按照其效果划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两种类型。所谓
有意义学习,其实质是指:“符号表示的观念,以非任意的方式和在实质上
(而不是字面上)同学习者已经知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所谓非任意的和实
质上的联系是指这些观念和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方面(如一个表象、
一个已经有意义的符号、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有联系。”换句话说,要想
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真正习得知识的意义,即希望通过学习获得对知识所反映
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关联的认识,关键是要在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
知识(即“符号表示的观念”)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个方面(表象、
概念或命题)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只要能建立起这种联系就是
有意义的学习,否则就必然是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奥苏贝尔认为,能否建
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心
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条原理。正如他的代表性论著《教育心理学一种
认知观点》一书的扉页中用特大号字所表述的:“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
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
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
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的基本特点是:“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都是以
确定的方式被(教师)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课题并不涉及学生方面的任何独
立的发现。学习者只需要把呈现出来的材料(无意义音节或配对形容词;一
首诗或几何定理)加以内化或组织,以便在将来某个时候可以利用它或把它
再现出来。”发现学习的基本特点则是:“要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师)
传递的,而是在从意义上被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前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去发
现出来。”奥苏贝尔还强调指出,如果根据学习引起的能力变化来区分学习
类型(能否实现有意义学习是引起能力发展变化的关键),即根据用何种方
式来引起能力变化(也就是用何种方式来实现有意义学习),那么,就只能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