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3 -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P. 133
第三章 用音乐韵律领略诗词之美
歌与音乐是属于一体的。例如,乐府诗歌、唐诗、宋词等均充分体现出其成熟的、
固定的格律形式,充分展现出音乐美感。在古诗词中,作者普遍会采用比喻、烘
托、抒情等方式来表达情感,或者是采用直抒情怀的手法与“比”“兴”等有机
统一起来,为读者营造令人向往的境界,具有非常深刻的意境美。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代复兴与保护传承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代复兴
1. 现代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衰落期
20 世纪 50 年代初,新中国正处于万物伊始时期,社会各行各业都呈现出前
所未有的朝气与生机,音乐工作者们也同样顺应时代的发展,纷纷投入到能够直
观反映新阶段人文思想和精神面貌的创作潮流中去,谱写出大量的群众歌曲、革
命赞歌、合唱曲、交响乐及歌舞剧等各类体裁形式的音乐作品,促进了现代音乐
在建国早期的初步繁荣。然而,时至 50 年代末,由于受到“左倾冒进思想”的
大力局限和“文艺服从政治”的方针影响,越来越多的音乐作品开始以“总路线”“大
跃进”“人民公社”等题材为创作核心,大肆追崇“高度颂扬”和“盲目鼓舞”
之风。所以,之前那些“采用西方创作技法,客观表达个人情感”的艺术歌曲也
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批评,一度被判为“崇洋思想”和“小资情调”,而为“含
蓄内敛、意境深邃”的古诗词及“五四”以来的新诗谱曲更被列为“封建糟粕”
和“创作禁区”。故在当时,即便是偶有记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也仅限于一些富
有革命内容的诗篇,如李劫夫为毛泽东诗词谱曲而作的《西江月·井冈山》《蝶
恋花·答李淑一》以及由田丰谱曲的《沁园春·雪》等。虽然这一时期古诗词艺
术歌曲的整体创作氛围一直没有得到更好的改善,但仍然有一些音乐人始终坚持
对其进行不断地尝试和努力。如 1962 年,著名作曲家罗忠镕就根据唐代诗人杜
牧的三首古诗谱写出了《秋之歌·绝句三首》,并于创作过程中大胆运用了新的
技法与和声语言,只是,这些创新想法还未来得及进行实践便被接踵而来的“十
年文化浩劫”迅速淹没。这十年,“样板戏”传遍大街小巷,“语录歌”更是人
人会唱,唯独那些高雅的极富文化内涵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却一直被贴着“封、
资、修”的抵制标签,致使其创作逐步陷入僵局,甚至几乎沉寂。
2. 现代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复兴期
直到 1976 年,“四人帮”的粉碎彻底结束了“文革”对人们思想观念和意
识形态的长期禁锢,也就意味着笼罩在广大文艺工作者心头上的阴霾终于得以云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