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4 -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P. 134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消雾散,各类的文化活动和艺术创作开始进行全面复苏,古诗词艺术歌曲也在诸

            多优秀音乐作曲家的不懈努力下,重获复兴之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全新的
            发展形势和正确的指导方针,进一步为作曲家们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发挥空间与创
            作条件,一时间,各种体裁形式的音乐作品纷纷涌现。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
            力的当属罗忠镕于 1980 年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

            十九首》),该作品在谱写过程中完美地继承了谭小麟先生“十二音序列作曲”
            的创作手法,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地将中国的传统音阶、民族调式及和声语言进行
            巧妙融合,开创了运用“五声十二音技法”作曲的历史先河,完全打破了音乐人

            对“调”的固有认知,让他们突然意识到古诗词艺术歌曲竟也可以用如此独特的
            方式来演绎,所以,罗忠镕先生的这种创新理念和表现手法在当时可谓是“一石
            激起千层浪”,引发作曲家们争先恐后地对其进行学习、探索和实践,促生了一
            系列极富创新想法的音乐作品,如林声翕的《苏轼回文词四首》、黄玉义的《声

            声慢》及周勤如的《将仲子》等,进而实现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由封闭走向开放的
            关键性转变。紧接着,1982 年,黎英海先生在为“第一届华夏之声音乐会”创
            作的作品《唐诗三首》中,又将上述五声十二音技法与中国民族化风格相结合,

            并在调性转换、和声织体及钢琴伴奏等方面分别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与突破,充分
            体现了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水平的再度提升。此外,他还改变了大量的民歌和器
            乐曲,《阳春三叠》和《夕阳箫鼓》都是其较为经典的代表之作。而后,由王立

            平先生根据曹雪芹诗词为 87 版《红楼梦》谱写的电视剧插曲,连同港台一些传
            统音乐人所作的古诗词歌曲,如《葬花吟》《独上西楼》《别亦难》等,皆因旋
            律优美、意境高雅而深得大众喜爱与好评,形成 90 年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又一

            新的曲风,从而把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3. 现代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再度发展期
                进入 21 世纪以后,多元并存、百花齐放的文化趋势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
            作及演唱均带来了一派高度繁荣的大好景象。这期间,在诸多优秀作曲人和著名

            歌唱家的共同努力下,精彩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层出不穷,且因创作频率高,作品
            数量大,而多以“歌曲集”或“作品选”的形式进行发表和出版。如于京君的声
            乐套曲《李煜词三首》(2000)、戴于吾的《声乐曲五十首》(2000)、吕守贵

            的《中国名诗词歌曲集》(1999—2001)及许树坚、刘小明的《晚晴——中国古
            诗词艺术歌曲选》(2002)等,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便收录了《忆江南》《春


            126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