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5 -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P. 135

第三章  用音乐韵律领略诗词之美


             江花月夜》《赤壁怀古》《沁园春》等数百首根据古现代诗词所谱写的艺术歌曲。

             这些歌曲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广泛地借鉴了前人中西结合的艺术理论和作曲技法,
             还对咏叹调、宣叙调、进行曲式及花腔的运用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并于《结
             庐在人境》《白雪歌》及《两个黄鹂鸣翠柳》中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实践,由此推
             动了古诗词艺术歌曲在现代音乐史上的再度发展。此外,这一时期的古诗词艺术

             歌曲,还尤为注重与现代时尚元素的相互融合,故在歌曲表达上,它们以钢琴伴
             奏为主,由擅长美声唱法的歌唱家们借助影像制作、唱片发行及网络传播等现代
             化方式对其进行全新演绎,如杨洪基、戴玉强、李初健等著名歌唱家都曾参与过

             此类作品的演唱或录制。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就是由谷建芬为电视剧《三国演
             义》所作的主题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该作品格调深沉,意境高远,“美
             声化”的演绎风格亦使其古诗词的深邃内涵得以近乎完美地呈现,一经传唱,便
             深得大众喜欢,成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现代发展中的又一亮点。由上可见,现

             代的作曲家们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终于实现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由衰落、沉寂到
             复兴、再发展的彻底转变,使其无论在诗词曲调的结合方面,还是创作技法的运
             用方面,抑或民族风格的追求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与完善,并诞生了一大批

             广受赞誉的传唱经典。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演唱 . 上
             的探索目前还仍处于起步阶段,如演唱风格、意境塑造及表现形式等均尚未形成
             较为完整的体系,这些也都该成为广大音乐创作人在未来工作中亟须关注与重点

             研究的课题。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保护传承
                 近些年来,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交流与碰撞,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流行化”

             也逐渐呈现出较为活跃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多的流行歌手开始热衷于古诗词艺术
             歌曲的演唱,如王菲的《但愿人长久》、赵传的《满江红》、云菲菲的《虞美人》
             等,都是将流行音乐元素注入古典诗词而作的艺术歌曲。这些歌曲不仅完整地保
             留了古诗词本身固有的文化特质,还彰显出一种极具现代审美意识的创作个性,

             而这种个性又与当今普通大众的欣赏品味十分相投,故使其即便处在流行音乐大
             受追捧的浪潮中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由此也证明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
             作为一种传统的音乐形式,若想在流行歌曲与快餐文化的大力冲击下得到更好的

             保护与发展,就必须立足于古典诗词自身所具的文化特性,在保障歌曲演唱风格
             的前提下,与“现代化”“流行化”“时尚化”的创作技法进行巧妙结合,探寻


                                                                                    127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