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P. 53
第一章 美学与美育
第五节 蔡元培音乐美育思想的理论构建与实践
自 19 世纪中叶,西方列强以武力入侵中国,中国仁人志士迫切希望找到一
条真正拯救中国的革新道路。20 世纪初,随着新式教育的发展,美育思想也在
逐渐萌发,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开始在国内广为传播,其从改善人性入手改
良社会的思想,越来越被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近代杰出教育家的蔡元培,
在此时便已经意识到音乐艺术的美育功能,并在当时独特的文化背景下与个人经
历相结合,形成了其音乐美育思想。
一、莫听穿林打叶声——蔡元培音乐美育观念的初步形成与构思
蔡元培不仅接受过中国传统模式教育,而且对西学也造诣颇深,这有利于他
“中西合璧、融汇古今”音乐美育思想的形成。虽然蔡元培曾自谦只是“略知艺
文而不知音乐”,但事实上他十分认同孔夫子关于音乐对社会具有“移风易俗”
作用的观点,在青年时期参加清政府殿试所作的《审乐知政疏》一文中,蔡元培
就已经开始强调音乐的社会教化功能,对我国古代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也有自己独
到的见解。1901 年,在《学堂教科论》一文中,蔡元培认为应该把音乐学单独
分类为一门学科,并整理了对音乐学的教学计划。
在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之后,蔡元培的美育思想进一步深化,其在北京大
学发表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演讲,拉开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宗教与艺术之间关系
大讨论的序幕。《以美育代宗教说》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知识界、教育界对教育以
及美育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新文化运动早期科学精神与理性主义崛起
的重要体现。蔡元培认为,纯粹的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感情,使人养成高尚纯洁的
习惯,消除人我之见和损人利己之心。蔡元培主张美育代宗教的宗旨,是希望借
鉴美育的慰情作用并以之取代宗教的慰情作用。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论点以及
事后引发的争论,表面是宗教与美育相争的局面,但实质上是表达了一种情感启
蒙,这种情感启蒙是作为中国现代思想启蒙的一种纬度而存在的。正如陈独秀所
言,中国社会面临停滞不前落后挨打的现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源泉里
缺乏一种纯粹的美的情感。而蔡元培的这种教育主张却恰逢其时,对我国近代教
育的发展和改革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蔡元培的音乐美育思想与他的整体美育观相一致,都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
一方面,他深谙中国古代优秀的音乐思想,特别是深受先秦儒家“礼乐并济”的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