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P. 57

第一章  美学与美育


             业学校建立的大学和新音乐社区等具有社会功能特色的组织,并通过社团积极组

             织一系列音乐教育活动。1922 年,蔡元培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改名为“北
             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萧友梅为教务主任。但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并不是该
             所的根本目的,蔡元培明确制定了课程规划,除了必须的课程安排外,音乐会和
             展览必须每周举行,以唤醒学生的审美需求。在蔡元培的积极带动下,传习所创

             办了我国第一份音乐专业期刊《音乐杂志》,传习所的成员以北京大学热爱音乐
             的学生为主,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由此看出,蔡元培将传习所视为大
             学教育中实施美感教育的重要手段。从 20 世纪 20 年代的音乐思潮来看,当音乐

             教育理念尚未成熟之际,蔡元培已将审美教育具体到北京大学教育之中。1927 年,
             军阀控制下的北京政府教育部长下令取消北京所有大学的音乐系。萧友梅在蔡元
             培的支持下,赴上海积极组织成立国立音乐院。同年秋季,国立音乐院在上海成
             立,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正是由于蔡元培对音乐在美育实施

             中极为重视,才使得素怀发展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之志的萧友梅有了施展抱负的历
             史机遇。正如蔡元培在国立音乐院开院典礼上所述:“只要教学者及办事人,皆
             以一番热忱毅力,相策相辅,黾勉精进,则必日起有功,学者济济,术业成就,

             可拭目以待。”
                 20 世纪 20 年代的社会音乐生活也反映出蔡元培先生音乐美育思想的重要影
             响,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国民音乐会的出现。作为蔡元培音乐美育思想的忠实继承

             者,萧友梅认真筹备并组织国民音乐会,他认为“音乐美育在社会生活中最便捷
             也是最直接的实施途径,莫过于音乐会的演出,任何理论都比不上美感享受的
             体验”。

                 萧友梅提出:“国民音乐会的功用就是对于没有学习过音乐的人以引起他们
             学习音乐的兴味,他们从音乐会中不仅可以获得许多曲料,而且可以认识许多节
             奏的形式,这种知识比书本上得来的还要确实。”更是特别指出:“国民音乐会
             就是实行普及美育的最好办法之一。这种音乐会还要经常展开,不要让社会上忘

             了音乐教育这件事。”不仅如此,萧友梅还在 1923 年前后组织建立起我国第一
             个编制较为正规的西洋管弦乐队。
                 20年代后期,类似音乐研究会的音乐社团组织如雨后春笋般乍现于全国各地,

             如北京“乐友社”、上海“中华音乐会”等不胜枚举。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社团
             都将音乐美育作为创立宗旨,当时有人对中华音乐会的赞誉极尽溢美之辞:“中


                                                                                     49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