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 -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P. 67

第二章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研究


             动迟缓等多方面不足。同时,他们在应对外界声音刺激时,无论是感知内容还是

             范围,都存在不精确、不充分的问题。因此,教师在音乐授课过程中,应结合上
             述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创新性、有效性的措施。
                 首先,针对盲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挖掘其在听觉方面的优势。这类群体
             尽管在视觉方面存在缺陷,但在听觉方面却异常灵敏,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这一

             优势,在律动、欣赏、器乐、歌唱等方面,训练、培训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在教
             学过程中,要时刻感悟盲童对音乐的细微感受,引导他们用情用心投入,通过启
             发帮助学生培育兴趣,并在学习中增强自信心。

                 其次,针对听觉障碍学生,切实发挥好律动教学的作用。特殊学生根据听力
             障碍的不同,包括重听和听力严重减退两种,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都面临较大压力。
             教师在讲授具体的课堂内容之前,要注意对学生残余听觉能力的保护与发展,以
             发挥在学习过程中的辅助作用。鉴于听觉对音乐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结合听障

             学生的个体差异,重点选择以律动教学、节奏震动感受为主的方式,辅以简单的
             旋律乐器和节奏乐器。
                 (二)音乐美育功能对特校学生成长的作用

                 1. 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改善特校儿童的情感局限性
                 对于特校学生而言,身体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感知条
             件方面存在的不足,导致他们在情感发展方面滞后于正常儿童。通过开展音乐课

             程,特校儿童用心用情感悟音乐的同时,自身的审美意识、技能也会得到提升。
             此外,在音乐课程中,儿童实现了在动感、情感、心理运动、认知等多个领域的
             学习。加之通过音乐的学习与鉴赏,特校儿童的动作协调性、多器官的参与性以

             及自身的联想力和想象力等方面都实现了长足发展,而这些因素都对思想、情感
             的升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开展音乐教育,能够有效
             借助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改变儿童的情感局限性。
                 2. 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促进特校儿童心灵健康

                 无论是智障儿童,还是聋哑盲障碍儿童,长期的生理缺陷导致他们内心的自
             卑感始终挥散不去,久而久之这些自卑心理会积郁在体内,对儿童的心灵健康造
             成极大危害,严重者甚至会引发生理层面病变,导致特校儿童身心俱疲。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发挥音乐在抒发感情、激励奋进方面的作用,借助词意高尚、优美
             悦耳、节奏鲜明的歌曲,通过在思维层面引发共鸣,在增强儿童的审美感受、提


                                                                                     59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