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0 -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P. 70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近代西方美育思想在内容实质上有着极大的不同,但他将两者相提并论,实质上

            是为了推进美育的普及而对中国古代乐教做出新的解释,其中既可看出蔡元培意
            欲将西方美育理论加以中国化的尝试,更可体会到他将美育理论加以中西融会而
            试图使一般国人易于接受的良苦用心。蔡元培还明确指出“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
            于德育”,将美育与德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

            德观奠定了“以德为美”的传统音乐教育价值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
            推动了以“公民道德教育与美德教育”为价值取向的中国音乐基础教育。
                “音乐美育”思想与学堂乐歌时期的“音乐启民”思潮也有着继承与发展的

            一面:“音乐启民”思潮中,人们对音乐的态度与认识,带有较强的功利主义目的,
            主要是通过乐歌作品表达社会集体意识,以音乐作为实现某种社会理想的工具,
            美育意识并不突出,音乐美育功能附庸于音乐的教化功能;20 年代的“音乐美育”
            思想则使人们开始注重音乐本身的美,注重个体对音乐的审美体验,尽管也有以

            美育辅助德育的概念,但毕竟已有了纯粹的美感教育的认识,美育既是德育的辅
            助,又是独立存在的,对音乐综合美感的关注超过了以往对教化功能的强调,以
            音乐美化人生的思想得以凸显。这种二元的音乐教育观念,也被称之为“精神教

            育”与“审美诉求”,而“精神教育”之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也是儒家道德、
            教化传统长期浸润的结果。近代中国音乐教育思想的文化特质是“修身治世”,
            既是中国历史变革与社会文化整体转型的渴求,也是对儒家传统“修齐治平”思

            想的继承与体现。
                对“音乐美育”与中国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关联,还有学者从中国古代不同朝
            代的特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不同流派(儒、墨、道)的理论探讨中,分析

            认为中国两千多年的音乐教育是以儒家音乐教育思想为主,音乐教育被用来为统
            治阶级服务,强调其美育功能,突出其对社会、德育的作用,孔子的“尽善尽美”
            的美善统一观及“礼乐合一”观是中华传统几千年文化特点的体现;而墨子的“非
            乐”主张首次将音乐审美与效用联系起来,与儒家相比,不是从统治阶级立场而

            是从广大普通人民的角度来认识音乐教育的作用和功能;道家则首次明确肯定了
            音乐的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还要求人们的音乐摆脱礼的束缚,倡导合乎人性合
            乎自然的音乐,其实这正是近代音乐美育所强调的功能价值所在。

                (二)“音乐美育”的时代内涵
                在不同的时期,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和教育的社会功能有着不同的目标和社会


            62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