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5 -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P. 75

第二章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研究


                 (二)民俗结合式特色化教学主题创新
                 民俗结合式特色化教学主题的创新,要立足专业基础教育教学与分区域特色

             音乐传承,让音乐创作走民族化、特色化道路。高校教师既是专业基础知识的教
             育教学者,也是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创造未来的引领者。创新主题如果立足社会
             发展现状、社会热点等内容,那么创作范围较为广泛,创作手法不限,创作成果
             也会呈现多样化。但对于美育来说,不能很好地把控课程中每位学生审美的提升

             程度以及学生对美的感悟水平。结合传统文化、民俗进行主题创新,即保留传统
             民俗音乐的精髓进行再创作,提升学生主动挖掘传统音乐节奏及思想情感表现方
             式等专业技能,引导学生加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由于创新主题与现代社会相结
             合,在传承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可推动民俗文化走向现代生活,促使学生在科技

             进步的当下,不断提升对民俗文化的认知。黎明辉倡导在美育中鉴赏民族音乐,
             以岭南音乐传统元素为基础实现音乐的创作与改编,以实现对高校音乐教育中民
             族音乐鉴赏课缺位的补充。
                 (三)审美激发式特色化教学成果创造

                 美育是推动学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
             要方式,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民俗特色主题的创新,教学
             成果在美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中,调动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其创造力。开
             放成果呈现渠道,不拘束学生音乐创作的具体方式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学科交叉、

             科技结合等多种方式进行音乐创作,立足音乐教育教学这一具体科目,无论是专
             业教学课程还是通识课教学课程,都能实现对创作领域的开拓。非专业学生在音
             乐教育等通识课中,汲取民俗传统音乐的特征元素,鼓励学生通过音乐场景视频
             制作、音乐剪切拼合、人物故事音乐传记等多种方式进行呈现,不仅可提升学生

             对音乐的理解,还可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的升华,达到美育的教育目标。通过这种
             开放式、个性化的成果呈现方式,可激发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不断提升其综合素
             质能力。















                                                                                     67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