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1 -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P. 71

第二章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研究


             需求,因而“音乐美育”思想在社会的不同发展时期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即其内

             涵有所变化,与中国社会文艺政策变化以及中国现代美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密不
             可分:
                 其一,美育的“沉浮”,导致学校音乐教育的兴衰。正如以下总结:“从中
             国学校音乐教育六个时期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哪个时期政府将美育纳入教育方

             针,并在具体的措施、经费上给予足够的保证,哪个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就得到
             健康发展。学校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环境之顺逆,根
             本取决于美育是否进入国家教育方针。”“音乐美育”不仅仅是一般的国民素质

             教育中的一项内容,同时也是推进音乐文化发展、为音乐艺术培养受众的主要保
             证。历史已经证明,重视音乐美育的时代必是音乐文化得以发展与进步的时代,
             忽视甚至取消音乐美育的时代必是音乐文化发展缓慢乃至遭到扭曲的时代。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战争时期制定的一些文艺方针一直得以延续以及不断发生

             的政治运动,使得音乐成为政治的工具,音乐教育丧失了其根本的地位,音乐美
             育没有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人们的音乐美育意识也一直处于“沉睡”当中。
             直到改革开放后的 80 年代,“美育”再度引起政府与音乐界的关注,人们开始

             重新认识到音乐在美育以及文化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音乐美育”也得到
             社会性的广泛重视,社会音乐文化生活得以全面复兴。
                 其二,“音乐美育”的内涵随着现代美育理论研究的深入有所拓展。美育学

             者认为,改革开放后的美育观念与 20 世纪上半叶有显著的不同:尽管美育的基
             本宗旨——“培养完全之人物”或实施完人教育并没有根本变化,但王国维、蔡
             元培等人倡导的美育大致定位于通过艺术而进行的情感教育,更多的是着眼于现

             代教育的完整性,希图以美育作为德育和智育的辅助;而新时期以来的美育理念
             则更多地立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即受教育者之个性自由而协调的发展,特别强
             调美育在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种新的美育理论,如审美教育的感
             性教育说、生命说、人道主义说以及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而兴起的“美育发展

             论”和“大美育说”成为对情感教育说的超越与突破,大大丰富和扩展了人们对
             美育本质与作用的认识。
                 20 世纪 80 年代“音乐审美教育”思想的确立,意在强调音乐的审美本质,

             回归音乐的本体价值,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对此影响深远。此后持续至今,中国
             音乐教育界对音乐教育哲学的研讨中,对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的解读一直是一个


                                                                                     63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