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0 -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P. 80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过程的基础,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能力。“南美活动的

            目的在于通过主体与音乐的交流,在感性体验中获得审美愉悦。为了达到这个目
            的,人们需要理解音乐,在理解基础上进行感性体验。只有理解,能获得深刻的
            审美感受。”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唤起学生欣赏音乐的主动性,使其
            养成良好的音乐聆听习惯,并让学生逐渐累积起对音乐鉴赏的宝贵经验。“在整

            个审美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人仍然是音乐作品本身。”我们要采取多种多
            样的方法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乐趣,并且在常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不
            要单纯地带领学生走马观花去欣赏音乐,而是尽力去展现出节奏、节拍、音色、

            旋律、速度、力度等要素在具体音乐作品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使学生充分领略
            音乐作品中极其具有表现力和最为令人感动的部分,而不是一味地灌输枯燥的知
            识和苹纯的技巧;取而代之的是整体把握住音乐的灵韵,在整个教学过程里用音
            乐要素进行连接,杜绝把构成音乐的各元素之间肢解开来传授。在注重完整艺术

            的同时,正确认识音乐教育有别于其他知识领域的这一关键概念。正是音乐具有
            这样的特殊性,将音乐教育理解为单一的讲授音乐知识和纯粹的背记音乐概念就
            显得没有意义了,因此,音乐审美的关键还是要将音乐各要素灵活地运用和贯穿

            于整个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去。
                (四)音乐审美心理特征及其规律
                “人类的音乐审美心理,是在人类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发展起来

            的,其具体内容是与社会、文化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审美心理是美育理论
            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是一种审美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是结合美学和心理学知识
            构建起的新兴领域。”提到音乐审美心理的特征,就不得不引用审美心理学这一

            概念。所谓审美心理学,就是“通过研究去揭示人们在审美的过程里表现出的一
            系列心理上的活动规律,是属于心理学上的一个分支。”相对于以情、知、意为
            主的心理活动,我们平日里所说的审美,则主要是指对音乐产生的美感和自身对
            作品的体验。综合来看,审美心理学属于倾向个性发展规律的学科,是以研究人

            们对美感的产生为主,并试图揭示美感体验过程中的情、知、意的活动过程。音
            乐教育作为一门以抒发情感为主的艺术体现,是要将音乐审美教育附上一层感情
            色彩在上面,所以我们应该从音乐审美的心理特征及其规律来进行音乐教育。通

            常意义上提到的中小学生是指个体从童年发展到少年最终经历青年初期的过程。
            从童年期到青年初期的各个不同阶段,个体的音乐审美心理会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72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