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1 -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P. 81

第二章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研究


             通常这个过程会持续十八年之久。一般童年期是从 4 岁持续到 13 岁,然后过渡

             到少年期,直至个体发育到 17 岁之时走向青年初期,一直持续到、岁为止,“因
             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美’有着不同的审美感受力,所以在不同阶段的音乐
             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已达到的审美感受力,在课堂上安
             排与之相适应的具有不同形态美的音乐作品。”因此,要想提高中小学的音乐教

             学质量,就要依照中小学生自身存在的音乐审美心理特征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活动,让音乐教学和作为受教育者的中小学生的个性发展水平协调一致。“从音
             乐审美心理角度观察、分析音乐审美活动的特点与规律,不仅可以有效地发现音

             乐艺术的美、音乐艺术的意义和音乐艺术的价值,而且还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提
             升我们音乐审美的心理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我们音乐审美能力的提
             高。新课标中对中小学生的学段目标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年级的学生应“增加
             合唱、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本学段年级部分学生进入变声期,应渗

             透变声期嗓音保护知识;能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乐于参与演奏及其他音乐表
             现、创造活动。”而年级的学生应该“能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积极参与演奏
             及创造活动”,同时“要适当减少唱歌的数量要求”。如果想掌握中小学生的心

             理能力和心理状态,可以通过他们的音乐审美心理在音乐审美活动里所体现出来
             的情况来判读。将音乐审美心理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点:音乐的兴趣、情感
             及感知。音乐的兴趣是学生在具体活动或对待具体事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确认的

             态度,而音乐的兴趣,则是与学生的音乐情感有关联的,是通过对待音乐和作品
             中的某一具体细节所持有的肯定态度。通常情况下,如果对音乐缺乏兴趣的话,
             很容易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比较零散,而且长劲不足,而反过来,如果学生对音

             乐的学习是在长久的兴趣带动下的话,就更有助于他们自行研究和发奋用功,这
             对达到成功的学业也就事半功倍了。因此,要想提高中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动力,
             首要的就是积极培养他们的兴趣。而中小学生兴趣培养的难点就在于他们这个学
             龄期的特点是对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的时期,兴趣易被带动起来,但却很难坚

             持下去。所以这个时期的学生,往往是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的最佳建立期,但一
             不小心又可能导致将学习音乐的兴趣转移到他处的时段。中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
             兴趣是其音乐审美活动的最好表现,所以教师在这一方面的教学当中,要充分培

             养并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其最大程度地接受新的事物。另一方面,教师
             要尽力发挥出音乐在音响方面的优势,配合选用活泼生动的素材和案例作为教材,


                                                                                     73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