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4 -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P. 84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师在音乐教学时,应将动手、动口、动脑、动耳、动眼、动身等各式各样的方式
运用到教学过程里,并加之竞赛、表演等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地成
为教学的主体,并在实践中扮演创作者、欣赏者、表演者、评论者等多种角色,
逐渐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知识,获取审美体验。体现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师在
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基于中小学生自身心理对学习兴趣和情感不稳定的特点,要
最大限度地将音乐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在主次分明的情况下,把音乐课上得
生机盘然、五彩缤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歌唱、器乐、音乐欣赏、视唱练耳、
基本理论和音乐创作等诸多因素相结合,以综合的形式交织在一起来展开。教师
要不断地向学生讲述新鲜事物,使他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当中充满好奇心,并自
始至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和旺盛的求学精力。即便是传授单一方面的教学内容,
教师也要综合各音乐要素来系统地、全方位地进行教学。但是,在进行综合性的
音乐教学过程中,既要抓住重点,又要辨明主次,因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并不代
表杂乱无章地传授知识点,比如说,在以器乐为主的综合课教学和以唱歌以及音
乐创作为主的综合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就要格外重视
布局结构的合理性及衔接环节的紧凑性,要站在全面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的全局考虑,达到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课堂而又不失秩序,来不断提升学生的音
乐文化素养。
(六)“音乐审美”的不同“声音”
虽然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在当前中国音乐教育界是作为一种主流理
论所存在的,但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部分学者的质疑。介于我国当前音乐教育政
策的综合性,部分持有多元文化理念的学者认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实质更偏向于本质主义的哲学。管建华曾提出过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理念的
批判,他从伽达默尔这位哲学解释学家在市美意识的理解与批判进行了阐述,同
时站在后现代的视角列举出了其对审美现代性所进行的批判,并从哲学史的意义
上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历史局限性。“‘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这一
哲学基础是建立在自笛卡尔以来的认识论的普遍主义哲学之上,而哲学领域却早
就已经实现了哲学语言学的转向,而国际音乐教育的哲学也已转向将‘音乐作为
文化’的音乐教育文化哲学基础上了。”齐易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提法理
解为:“凡是不以审美为目的而存在的音乐就是没有价值的音乐。”他认为“不
必为了将‘美育’稳固地写进国家教育方针而错误地固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