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5 -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P. 95
第二章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研究
乐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还要拥有从整体上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能力,如果不能
在宏观上对音乐有个整体把握的话,则会让学生误将美好的音乐视为一段模糊不
清的音响交叠而已。少数教师对音乐能力与音乐兴趣的内部联系理解不深入,对
教材中的知识结构框架和音乐基本技能解释不够清晰,导致了将音乐课的教学变
为了“娱乐”课,忽略了音乐教育中作为教育功能和作用所依附的根本东西—
音乐性,从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全面性的音乐素质。音乐教师的素质养成能够直
接关系到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中小学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而非专业特长
生的教育,因此在涉及教学内容时它的面是很广而不是很深的。这也就要求我们
的音乐教师要具备综合的音乐素质”。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教
师除掌握基本的专业音乐知识外,还要求了解一些专业以外的多领域学科知识;
除了熟知应有的文化知识外,还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展现教学的艺术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应用饱满激昂的情绪来带动课堂教学,充分尊重学
生自身的性格特点,为学生营造优美的教学氛围服务。部分教师在受应试教育的
影响下,通常会在教学的同时将自己设定的对音乐的理解方向强加到学生身上,
力求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殊不知“音乐审美并不存在一种客观的、自
然的、普遍的规律”,“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此同时,在与学
生交流聆听感受的时候主观地将自己的理解与感受限制性的左右了学生的思想,
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成为模式化,失去了独立性。“音乐艺术教育,具有完全不
同于其他任何基础教育科目的独特价值,且这种价值对所有人都非常必要,从而
音乐艺术才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取得和语文、数学等老牌基础课并驾齐驱的地
位。”另外,少数教师往往习惯采用“对”与“错”的评价方式对音乐作品作以
泛泛的总结,这使得学生在鉴赏与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本的兴趣与热情,
而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态度与程度,以及学习方式与过程的有效性和知识技能
上的量化性指标则统统不予关注。可以说,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为
“视听结合”的音乐教学模式创造了可能,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大大提高到了一个
较多、较广的水平,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但也正是由于
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生成,导致部分教师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设备,而忽视了自己本
身作为一名授课者的主导教学地位,在鉴赏与感受音乐的时候容易单纯地把自己
当作一名电教管理员或是电脑操作员,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极力避免的
问题。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