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6 -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与案例设计
P. 426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与案例设计
              Music Teaching Methods and Case Design in Primary Schools


                 一、音乐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染力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认为,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
             虽然,它是以动听的音响、优美的曲调、鲜明的节奏、生动的形象等特殊的艺术魅
             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所以,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不仅要富

             于情感,还要具有教育性,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上得益,在思想情感上得到陶冶。音乐
             教师语调的高低、语气的缓急要同音乐的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相协调。这样可以创
             设更为真切的体验情境,并使学生在语言的感染下引起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更快地走进艺术情境,并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增强艺术表现力。如在处理歌曲《歌唱

             二小放牛郎》时,虽然王二小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但是因为年代太久远,同时又
             和现在孩子们生活的环境有着距离。所以学生们在演唱时总是没有感情,一点不能打
             动人。于是,我先配上音乐,非常投入地给学生们讲述了王二小的故事。然后,我请
             学生们欣赏合唱《歌唱二小放牛郎》,边听我边给学生讲解。因为我富有感情的语言

             使学生们都进入到歌曲的角色里。学生们在演唱时,时而义愤填词时而伤心落泪。很
             自然地达到歌曲应有的效果。再比如,在演唱歌曲《编花篮》时,学生因为对河南的
             音乐文化不了解。所以怎么都唱不出河南味,于是我用生动的富有变化的语气先给学
             生讲解了河南音乐文化的特点;播放了《壮美河南》的宣传片,然后让学生说河南方

             言,唱方言。充分体验了河南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了民歌的演唱特点后,唱出来就
             有河南民歌的味了。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语言的语速、语调、节奏韵律要符合音乐的
             塑造手法,做到恰如其分,使创造的情境和音乐的氛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才能让
             学生把握住音乐的脉络,全身心地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二、合唱处理中肢体语言的美育作用

                  音乐与舞蹈是人类文化史中起源最早的,最典型的孪生的艺术形式。自古以来
             都是相附相承的,舞蹈借助音乐表达舞者情感。音乐又通过舞蹈表现出感情的强弱。
             要上好合唱课,音乐教师除了要有美的文学语言,还应有恰到好处的形体语言。形体

             语言使用恰当,会给音乐课带来锦上添花的良好效果。例如,在学习歌曲《让快乐飞
             翔》时,教师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和队型变换,就能使学生很快随教师走进欢快活泼
             的歌唱氛围中,并能准确掌握音乐的主要节奏型。倘若合唱课只说不动,那么就可能

             显得死气沉沉,失去合唱课本身的特点。再例如,演唱《歌唱二小放牛郎》时,我们
             加了音乐剧形式的表演。使得作品感人,引起演员和观众的共鸣,许多台上表演的演
             员和台下观看的观众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样的选材,不但使作品有很好的艺术效
             果,而且也达到了其教育性的目的,获得了观众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 412 •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