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0 -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与案例设计
P. 480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与案例设计
              Music Teaching Methods and Case Design in Primary Schools


             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下面笔者谈谈对音乐创作课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一、从二度创作开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曲家把自己的思想写成音乐作品,这只是完成了作品的“一度创作”,音乐是
             听觉艺术,它的艺术感染力最终要靠演奏者(演唱者)体现,表演者把音符和文字符

             号变成声音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度创作”。简
             单地说,“二度创作”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思维与这个再
             创作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往往不会仅仅满足于学会唱歌曲,还会对歌曲从多方面进
             行一定的加工和处理,这种学习的需要也是创新的需要,正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教学资
             源,积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实现了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过程。
             这样的教学活动给音乐课带来了勃勃生机,学生的思维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提高了感
             受音乐美的能力,也进一步扩大了他们创造音乐美的空间。给歌曲加一点伴唱也能大

             大加深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印象,使歌曲的形象更丰满、更有纵向的空间感。如《摇
             篮曲》的教学,请个别学生领唱,其余学生用哼鸣“m”或“wu”伴唱,全体学生合
             作营造出的气氛会让学生自己在这种气氛中体会作者的感动,也会让老师感动不已。

             学生明显非常投入,而且相当动情,不用教师再多说一句话,歌曲所表达的感情已表
             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在以后的音乐课上则会经常用到,甚至用
             得相当有创意。
                  如歌曲《嘎达梅林》的教学,当学生能够熟练地哼唱出歌曲旋律后,学生们会觉
             得本课的教学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殊不知对歌曲进行音色、力度、速度和感情处理还

             是重头戏。每一首歌都有它独特的生命力,意境也就不一样。音准和旋律是外在的能
             够感知的,而旋律美的意境却要用心才能够体会得到。要从提高审美认知的高度鼓励
             学生,争取每唱一遍都要比上一遍更美。音乐包含多种要素,改变其中的任何一种,

             都可能引起音乐形象的变化。当速度不一样的时候,抒情的可以变为跳跃,悲伤的也
             可以体现出欢乐。同样,不同的音色、力度所表现的内涵都不尽相同。让学生分组用
             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方法表达相同的作品,让他们自己选择最美的一组,这同样
             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创作冲动,更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认知,是一举两得的事。当
             然,也要有勇气接受与众不同的个性化观点,并且鼓励那些观点与众不同的学生,用

             科学的态度认识自己的观点,并敢于勇敢捍卫自己的观点。最后经过了学生们的二度
             创作,把《嘎达梅林》进行了速度、力度以及音色的改变。第一二段演唱时速度是原
             速。用叙述的语言来演唱。到了第三段演唱的时候,速度发生了变化,变成快速了。

             在第四段加入了学生模仿蒙古族呼麦的马蹄节奏“la la la   la la la”,演唱时学生还根


             • 466 •
   475   476   477   478   479   480   481   482   483   484   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