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5 - 普通高中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P. 175

第八章  普通高中发展性教师评价



             生的升学率来评定优等生,而且大部分都是以中小学和中学的学生为对象。1984
             年 5 月,我国正式加入了国际教育绩效评价组织,并在国内开展了一项新的教学
             评价工作。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教师评价工

             作得到了快速发展,1991 年 5 月,首届全国教育督导工作会议通过《教育督导
             暂行规定》,明确提出“要加强对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的监督和考核,促
             进其政治思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作为督导工作重点。这是一个全面的全国教师
             评价工作。在此期间,中小学教师评价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同时,我

             国《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法规的出台和实施,也为我国教
             师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
                 教师评价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对教师的工作行为进行评价,而不仅仅局限于学
             生的行为表现,比如学生的学业表现。早期教师责任制下的教师评价,将教学视

             为一项劳动与工艺过程,其评价重点在于教师的教学成果,而对其实现的过程,
             即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视程度较低。教师在后期的评价中注重教师的职业发
             展,注重教师的专业特长,注重教师的复杂性、差异性和艺术性,将教师工作视
             为职业和艺术。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教师评价从一个新的视角转向了对教师教

             育教学过程的关注,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
             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二、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点


                 教师发展性评价既是对教师未来发展的期望性评价,又是激励型、引导型评
             价,是推动教师自我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发展型多元评价是以教师
             为核心、信任与尊敬、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重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教师
             民主参与评价。发展型教师的评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评价旨在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提出了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基本目标的教师评价制度。发展性教师
             评价制度强调:学校领导重视教师的前途;重视个人价值、道德价值、职业价值、
             重视长远发展。

                 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评价人员要以长远的发展目标为导向,使教师
             充分认识到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值,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依据教师工作绩效,明确
             其个体发展需要,制订其发展目标,为其提供未来的训练或自我发展的机会;要



                                                                                 ·167·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