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普通高中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P. 41
第二章 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评价
第一,多元的教育目的。老师根据学生的需要,或与他们共同讨论,使他们
能够理解他们的学习任务。认知目标明确、明确、层次分明、可操作;在认识目
的的实现过程中,能力目标与情绪目标产生。
第二,生成性的教学过程。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创造一个以问题为中心
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来进行有效的学
习。②通过对学习资料的不断精加工和深加工,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其学
习效果。③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对话产生
了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通过对话来促进学生的相互发展。④“块”式的课堂教
学结构,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第三,开放的教学内容。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正确处理教材与教
材之间的关系,做到“以书而不以书,以书为本,以书而非书”。
第四,激励式的教学评价。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及时、多样、适度的激励,
教师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不能简单地否定和不合理的肯定,鼓励学生进行反思的
评价。
第五,适当利用媒介。学习是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是否有利于学生的
发展。
2. 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的结合
一门好课的整体要求应该是建构性、生成性与多元性的有机结合。建构性是
好课在科学法则中的具体表现;生成性是一门好课程实施的基础条件;多元是一
门好课评判的重要内容。从“结构要求”的角度来看,好的课堂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①教育目的应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导向。目标要实现知识和技能、
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多元智力的原理,因
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要灵活,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
间和时间;以学生的创造力和人格发展为主要内容。
②要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基础性、现代性和综合性;
作为课程内容的教材、课程与作为学习内容的学材、课程要规划。
③在教学方法的选用和运用上要恰当。选择的准则应以自主、合作、探究为
基本命题;在实际运用中,要注重科学化、艺术化和个人化。
④要改进教学评价。所有的教学评价都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学生在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