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方略
P. 10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方略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under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用场景的不同,对其定义也不尽相同。广义的课程一般指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安
            排。狭义的课程即某一门学科。本书所指课程是为实现培养目标,学校专门选择

            的教育内容、范围、活动和进程共同组成的结构,表现形式为学科教学及其他的
            教育活动,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教科书中。
                一般而言,小学科学课程主要指目前我国小学阶段开设的科学课程,曾被称
            为“常识课”和“自然课”。我国于 2001 年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将其

            改名为“科学”课程。

                二、小学低学段学生的特征

                (一)低学段学生的行为特征
                低学段的学生在一些行为方面仍然保留着幼儿园学生的特征,如很难长时间
            保持安静,常常充满活力,喜欢动来动去,没有自制力,行为总是不受控制,注
            意力的保持时间很短等。有的学生在上课进行一段时间后开始容易发呆,有的学

            生开始玩橡皮、铅笔等文具,要么开始走下座位,还有的开始乱动、坐不住。注
            意力大概能集中 15~20 分钟。因此在组织科学教学的时候要合理创设情境,多开
            展一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安排好教学的每一
            个环节,重难点应在学生注意力集中时予以呈现,同时也注意培养小学生良好的

            学习习惯。
                低学段学生好奇多问,对一切事物都感兴趣。要利用学生好问的特点,培养
            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他们的表现欲都很强,课堂参与热情都很高,经常把手举
            得很高,甚至直接站起来抢着回答问题。教师在规范学生养成课堂习惯的同时要

            呵护学生的这种表现欲,多给学生展示、锻炼的机会,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会逐渐
            变得理性。
                (二)低学段学生的认知特征
                认知是指通过形成概念、判断、知觉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得知识的过程。

            认知包括感知觉、注意力、思维、记忆、想象、言语等。
                低学段学生的知觉在感知事物时不太清楚,他们不能联系起来事物的局部特
            征和整体,只能注意一些表面现象和个别的特征。并且他们的知觉会受当时的情
            绪或者对事物的兴趣影响,因此,在科学课上教师要注意合理创设情境来激发低

            学段学生的兴趣。
                低学段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难以将事物进行抽象,从事物的现


            2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