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方略
P. 13

第一章  新课标下小学科学低学段实施研究


             算阶段初期。
                 该理论对小学科学课程低学段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发展学生的朴素

             概念时应多借助教学活动和直接的感官经验;要让学生在“做中学”来进行科学
             学习,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具体学习材料等。
                 (三)洛伦兹的关键期理论
                 奥地利生态学家康罗德·洛伦兹(1937)首先提出关键期这一理论。他在对

             鸟类自然习性进行观察时发现,刚孵出的幼鸟会在出生后特别短的时间内开始学
             会追逐其他动物,过了这段时间便再也不能学会此类行为。这种学习行为的持续
             时间是很短的,所以被称为关键期,又叫敏感期、最佳期、转折期、临界期。后

             来,心理学家根据动物的这种行为对人类进行研究,提出了人类发展的关键期。
             人类心理发展关键期理论是说人类的一些技能的掌握,在一些特定的时期发展最
             快。在这个特定的时期对儿童进行相关的教育,会获得很好的效果;然而,如果
             错过这个特定的时期,就需要用很多的时间精力来弥补,甚至有可能永远都不能
             弥补。

                 我国青年学者殷红博指出,6~9 岁是儿童观察能力开始成熟的关键时期,是
             儿童动手操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综合知识学习能力及初级哲
             学思维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科学课程低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

             学生相应的关键能力,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从做中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
             的科学思维。



                      第二节  小学科学低学段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不够

                 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某一学

             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新版科学课程标准的开发结
             合了许多科学教育者和科学家的辛勤工作,包括研究人员、教科书作者和一线教
             师等。它的修订借鉴了在世界科学教育中高度发展的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并将中
             国科学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与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相结合,是国

             家科学素养的有效保障,是教师在备课时选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
             评价方法的重要参考。


                                                                                      5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