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3 -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方略
P. 113
第六章 基于“科—工整合”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研究
因的分析路线,从工程实践能力再到理论基础的支持学习;项目驱动教学法,以
科技项目为载体,依托开放的实验平台完成工程背景的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主
动性。
(四)评价方式多元化原则
评价的基本作用是衡量课程和教学成果的质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除了测量
的作用,更提倡评价的反馈作用。“科—工整合”的教学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
不再局限于过程中抽查、课程后笔试的形式,这种形式仍是对成绩的判定,对学
生在班级所处位置的评价,而工程设计的思路却很难在笔试测验中体现。因此在
关注学生发展进程的要求下,强调教学评价需要采取多元化原则。主要体现为评
价主体多元,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多元,科学知识和技能与
工程设计环节、效果相结合;评价形式多元,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科—工整合”对工程的评价更需要多元考量,尤其是学生在迭代设计中科学素
养的提升,对每次工程设计的过程和效果进行改进评价,以及过程中同伴协作能
力评价,都是“科—工整合”的评价重点,因此评价不是一次结果性的结论,而
是在过程中具有导向性的引导方式,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工程素养共同发展的
推进方式。
第三节 “科—工整合”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策略
一、“科—工整合”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实践的选取与分析框架
通过网络搜索和文献梳理,整合科学与工程的教学实践在 STEM 领域内很
多,尤其是国外的 STEM 活动,通过梳理这些教学实践的设计特色,选取了三
个教学实践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有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附录示例《水火箭》,
笔者认为该教学实践是我国科学课程整合工程实践的典型示范,按照课程标准进
行教学示例,设计较为完整。国外“科—工整合”的教学实践比较多,大部分是
以活动的形式出现,通过网站和杂志浏览选择了《向工程奔跑——将科学和工程
带入图书馆的“科学快照”项目》和《愿力与以你同在》两个教学实践,这两个
国外教学实践同是对“力”这一主题组织的两个活动,在教学设计上分别有突出
的特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上存在工程环节不完整的问题,将二者进行比较分析。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