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5 -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方略
P. 115
第六章 基于“科—工整合”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研究
工程设计实践部分,并且在整合目标的作用下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我国
的教学目标中加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描述,这在实际的“科—工整合”中也
十分重要,是思考性、合作性、延续性的主要体现。
3.覆盖完整工程设计流程的整合内容
基于对国内和国外的科学教学实践中内容部分的对比分析,我国所示科—工
整合教学实践内容实际上是表浅的整合,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工程在形式上
的合作,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4.注重整合评价的外延效果
科学与工程的整合评价除了对科学知识、探究能力、技能掌握、成果表现的
评价外,更重要的是探讨教学活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否突出,与社
会环境等外界因素是否接轨,学生科学素养是否提高。教学实践一中学生介绍
“挫折和不放弃的经历”是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教学实践二、三中未涉及拓
展部分,无论是表述上还是评价指标中都未体现整合的外延效果,仅对目标技能
提出了要求和内容布置,也就是在评价方面未对整合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设计。但
实际上科—工整合的教学过程无论是我国的课程标准还是美国的下一代科学教育
标准,都将科学与社会、环境、公众等外界广泛结合,也是基于真实情境的课程
来源,同时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是科学素养上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二、“科—工整合”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策略
(一)整合工程设计,指向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目标来源:学生、知识与社会生活
泰勒提出对课程目标的选择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对学生的研究;二
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三是学科专家的建议。结合泰勒对课程目标选择的表
述和当代众多教育工作者对课程目标来源的考虑,小学科学教学目标的来源选
择也应从课程目标这三个部分考虑:针对小学阶段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挖掘后现
代主义知识观对科学课程中知识本质的理解、当代社会生活对学生社会化发展的
要求。
1)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和兴趣差异
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是要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教学活动的培养主体是学
生,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将学生放在首位。目标的来
源首先要分析其受众对象的特点,因此需要对小学生的特征和发展需要进行研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