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7 -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方略
P. 117
第六章 基于“科—工整合”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研究
受快慢不同,以及各方面发展不均衡。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每个学生作为
独立存在的智力个体,都包含七种方面的智力,存在不同的智力组合形式,如艺
术、数学、社会活动等多种表现形式。因此在教学目标制定之前也需要对学生智
能发展方向和水平进行了解,以确保目标的制定符合学生多元智能发展,而非传
统局限于数学智力或语言智力某一方面的单独智力体现。并且科—工整合的教学
目标更注重的是一种发展性的目标,而非智力发展的单独体现,在目标实现的过
程中本身就包含多种方面的智力活动。
2)关注促进学生内在发展的核心科学知识
教学设计离不开对知识的重新整合和传播,因此,对科学知识本身的研究是
制定目标来源的第二个方面。科学课程具有知识性、过程性、开放性、社会性和
文化性,小学科学课程在教学活动中以一定对象为研究范围,进行实验与逻辑
推理,让学生掌握统一、确实的客观规律和真理。学生获得什么知识和发展、学
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与期待表现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主体部分,在不同的课程观对
知识价值的描述和选择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影响教学目标的设计。后现代主义课
程观认为课程基于“四 R”: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与严密性,在丰富性的指
导下,教学目标应具有深度和多层次的意义,多种解释或多种可能性,具有“适
量”的不确定性、不平衡性与生动的经验。在回归性的指导下认为教学过程是一
个循环,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因此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不能强调终结性,注重
前后衔接,以发展能力为主要目标。在关联性的指导下,教学目标考虑整体课程
关系,尤其是文化方面,将科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不要分割制定某一实践活动
的目标。严密性指导教学目标认为在处理不确定性事物时,进行假设的验证和协
调。因此在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影响下教学目标设计既需考虑丰富的科学知识,又
要考虑知识之间的关联和延展,强调范围的扩大和长期目标的建立。
依据对科学本质的思考,教学目标设计需要考虑知识本身的教育价值,使学
生掌握什么样的知识、获得什么变化是在目标中最需要考虑的问题,也就是教
育期待。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都认为知识是通过个体与客体相互作用
和活动,以本身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发展,基于生活情境和经验累积,具有综
合性、开放性和生长性。因此在目标设计上既要考虑对于知识掌握的“外在表
现”,又要追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类的“内在发展”。实际上,科学知识和现
象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中,若想完全获得知识储备的“外在表现”,对于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