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5 -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方略
P. 125

第六章  基于“科—工整合”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研究


             学内容分为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

             域,不同领域间整合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在物质科学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教学主要以设计制作类为主,结合实物模型
             理解科学概念,学生采取工程设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生命科学、地球与宇
             宙科学范畴,科学知识较为抽象,与工程看似结合较弱,但是利用画图、替代、

             实物转换等思想结合工程学进行教学设计更能加深知识理解。例如,生命科学领
             域中,《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让学生绘制实物消化过程图,掌握人体内各消
             化器官的名称、位置、作用;在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天气专栏,引导学生设

             计能抵挡不同灾害天气的建筑物,以此来达到了解灾害天气类型和特点的目的。
             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偏向设计制作类,易与工程结合能更好地涵盖工程设计环
             节,抓住设计精髓,充分展示学生设计理念,在较抽象或非产品类设计的课程,
             采用画图、3D 模型展示、结合生活实际建模等方式更为适合。

                 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中将工程设计的学段分级为 K~2、3~5、
             6~8,针对本研究小学阶段的工程教学设计,将在此分级的基础上归纳 1~2 年
             级、3~4 年级、5~6 年级三段的工程教学特点,归纳教学方法的选择方向。

             1~2 年级学段对学生科学与工程实践发展的要求为通过观察寻找问题,使用简
             单模型(如图表、图画、物理副本、透视画、编剧和故事板)表示具体事件。在
             教学方法上主要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和引导可供观察的科学材料,初步动手绘画和

             搭建简单工程模型,亲身参与科学与工程实践的观察和模仿。3~4 年级学段对
             学生科学与工程实践发展的要求为能够进行变量控制的研究,构建解释和设计解
             决方案,制作简单模型。教师在此阶段布置稍有难度的任务,引导学生明晰问

             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按照工程设计流程得出设计产品。5~6 年级要求学
             生能够考虑多种限制条件和标准,建立、使用和修正工程设计模型,生成解决问
             题的最佳方案。此阶段更重要的是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利用团队合作开发和
             优化设计,培养批判性思维。

                 3.模块式案例教学法
                 “科—工整合”的教学活动强调依托真实工程项目,因此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是案例教学法和项目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中模拟或重现真实生活场景,

             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驱动法是学生
             在具体工程项目中通过团队协作自主探究,推动教学内容的进行。将案例和项目


                                                                                    117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