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9 -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方略
P. 139
第七章 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者:“您一般在什么时候会应用探究式学习作为授课方式呢?”
M 老师:“会根据教材上的内容,如要求观察植物,那肯定就要用了。”
C 老师:“比如,教学教材中七桥问题。”
2.忽视学生主体性,学生学习兴趣被抑制
为了保障探究式学习的应用效果,教师在课前都会对其进行严谨的设计,这
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是,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发现教师们在课堂中过于重视自
己的预设而忽视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真实反应。
问题:请你谈谈参与科学课探究式学习的感受与体会。
学生 1:“科学课探究很好玩,但是有时候老师会因为我问问题批评我,说
我不认真听讲。”
学生 2:“每次都是王老师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没意思。”
从学生的“吐槽”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两条信息,一是教师将非预设内容视为
无关内容不予理会,二是教师对探究的过程严格控制。教师的预设是教师授课、
指导学生的重要依据,但任何教育活动顺利开展都不能脱离学生的积极参与,
学生参与教育活动既表现在外显的操作活动上也表现在内隐的思维活动中。探究
式学习的思想渊源在于杜威的“做中学”理论,他强调对于科学,不仅要学会知
识,还应掌握过程与方法,其关键之处就在于“做”。学生的“做”不是机械的
技能操作,而是要强调动脑,强调主体与外部相互作用基础上的反思。只有动脑
才能动心,只有动心才能逐渐形成学习兴趣。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出现预设外
的行为并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给予学生展现的舞台。
(三)师生缺乏互动,学生缺乏有效指导
1.师生缺乏互动,影响学生探究效果
就师生互动性来看,有小部分的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几乎不与学生进行互动。
这一类教师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只是“新瓶装旧酒”,课堂教学的内核仍是对
知识的灌输。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渐渐适应“新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对科
学探究的热情与兴趣也会被逐渐消磨殆尽。
课堂中的探究式学习是由学生围绕科学问题,经历提出假设,明确探究内
容;实践操作,验证相关假设;整合证据,建构科学解释;分享结论,集体解释
评估四个环节。在各个环节中都需要师生主体间的互动与配合,在这一过程中教
师的角色也是不断变化着的。当学生信息不足时,教师要充当智库的角色;当学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