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3 -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方略
P. 153

第七章  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研究


             科的属性。学科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真正的探究本身就是跨学科进行的,而跨

             学科的科学问题本身就是开放的。世界是复杂的,知识也是复杂的,我们呈现给
             学生看世界的镜头与描述世界的方式及语言也不能是单一的。基于单一观点进行
             的课堂,会成为一个极其狭隘的环境。课堂应该也必须包容不同学生及他们基于
             自身形成的不同观念。

                 4.层次性
                 问题提出的层次性指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依次递进。低层次问题的针对单
             一知识的了解进行提问,如什么是光合作用?高层次问题则是针对复杂知识的理

             解或知识与现象之间的差异与矛盾进行提问,如所有植物都会进行光合作用吗?
             首先,科学问题要能够满足各个认知水平的学习者,即问题能够适应学习者当前
             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之中。其次,层次性要求科学
             问题的解决难度要逐步提升,这种类似于“打怪升级”的路线能够激发学习者的

             求知欲,并在过程中引导学习者的理解层次逐渐深入,层层递进。
                 (三)安排合适的探究活动,提升学生参与意愿
                 探究活动是应用探究式学习的核心,需要教师合理设计与组织。教师需要将

             一般化的科学概念通过前期设计转化为探究活动,并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实现理
             解性知识的获得。想要合理且高效地应用探究式学习,需要教师对探究时间、探
             究内容、探究形式等方面进行合理的选择与组织。

                 1.把握探究时间,使探究活动与课堂讲授有序衔接
                 探究活动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受学生先前经验、探究能力、身心发展水平等
             因素的影响,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的时间会很长,这就导致应用探究式学习的老师

             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不能试图用一点时间让学生完成较大的探究
             任务,也不能放纵学生整节课都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应合理设计探究活动,既
             不能一味追求“一探到底”,也不完全放弃对探究式学习的应用。
                 一方面,教师可以将一个大型的探究活动拆解成多个连续的探究活动,在每

             节课抽出一部分时间让同学们参与探究。另一方面,教师在应用探究式学习时可
             以让学生参与完成探究活动的一部分,剩余部分由教师演示或视频展示等方式来
             代替。

                 2.选择探究内容,使探究内容与学习目标紧密联结
                 泰勒将课程设计过程概括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


                                                                                    145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