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9 - 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
P. 129
第三章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指出,“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
全方位育人”。相应的,我国教育部也明确要求,“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
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
资源,抓好课程思政”。中央的相关论述奠定了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总基调。既旗
帜鲜明强调了任何课程只要涉及人的知识,都包含着价值取向的现实,也要求各
个课程在立德树人的价值观中积极向上,必须与思政课程的价值导向相向而行,
即坚持课程育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性。在这种形势和背景下,推动体育课程
思政育人不仅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深入发展,同时也是建立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政
治要求,其实施势在必行。
2. 体育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要求的逻辑一致性
体育课程之所以能发挥思政育人功能,在于其与课程思政育人要求的逻辑一
致性。从体育课程性质来看,体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资源。体育课程重
视实践锻炼,尊重生命和力学规律,强调“以人为本”,崇尚生命和身体健康至
上。同时,它还注重学生意志品格的塑造,通过运动竞赛培养学生意志和团队精
神,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受挫能力。另外,体育课程还涉及学生品德情怀的培
养,体育活动和竞赛中各种规则和历史知识等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规则意识、
法治素养和爱国情怀的重要教育题材,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现实社会与政治生活。
从课程思政理念的内在要求来看,任何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都应该充分
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育人因素,从学生的人格塑造、品德教育和社会政治规范等
方面汇聚育人力量,综合塑造和培养学生。两者间的内在一致性,揭示着挖掘体
育课程思政育人因素,重塑体育课程理念和结构,实现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在逻辑
上是合理可能的。
3. 新时代实现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现实可行性
新时代实现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能的,在实践操作中也是可
行的。在课程思政总要求下,各类院校、课程都在探索课程思政元素,力图融入
课程思政大环境。从历史上看,课程思政一直存在于教书育人实践中。课程教师
在传授学生知识时,都在无形之中通过言传身教塑造着学生品德,一定程度上讲,
教师不仅是学生课堂上的导师,也是学生人生发展中的楷模和榜样,这种育人实
践本质上与课程思政育人要求是一致的,但是一种隐性的育人模式。新时代课程
思政理念要求育人模式从传统的隐性向显性与隐性相结合转变。从现实实践来看,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