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1 - 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
P. 161
第三章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积累尚缺少时间的沉淀,难以被抽象与升华为科学的理论体系,阻碍了高校运动
项群类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结与统一,影响了教育实效。
2. 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体育教师是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主要负责人与直接实施者,事关
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其群体的整体素质亟待提升。
一方面,部分体育教师实施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意识淡漠。部分
体育教师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同思想政治教育相分离,他们错误地将思想政治教育
归结为无用的“形式主义”,不愿意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或是狭隘地将思想政治
教育归结为思政教师的“专属任务”,而非自己的“分内职责”,在一定程度上
导致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缺位”。另一方面,部分体育教师实施高校
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能力不足。部分体育教师受自身所学专业、教研经历
等因素的限制,在了解教育客体、应用教育介体、塑造教育环体等方面的能力不
足,无法通过全面认识学生的需求而制定针对性、个性化方案,影响高校运动项
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精准性。他们难以在运动项群中锁定可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
源,或使用适当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盐”巧妙融于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
课程的“水”中,引致“思政”生硬植入“课程”而非有机融入“课程”,让学
生心生反感。此外,他们无法充分利用运动场地与物理环境的隐形渠道开展课程
思政,也阻碍了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顺利开展。
3. 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有助于改进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进一步提升
立德树人实效。评价机制主要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
其中,评价标准是评价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时的依据,能够起到一定的
引导与警示作用;评价指标是评价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时所面向的对象,
能够明确实施课程思政时的着眼点与着力点;评价主体是评价行为的发出者与探
究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效果的能动力量;评价方式能够呈现高校运动项
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过程与效果。但是,从现实角度而言,在高校运动项群类体
育课程思政领域中,评价标准缺少文件支撑,不够明确;评价指标没有将教师的
备课、授课、学生学习时的状态与学习前后的行为表现以及师生交流互动情况等
内容全面纳入其中,不够完善;评价主体局限于高校领导、教师与学生等主体,
不够多元;评价方式侧重于对结果的观察与衡量,不够多样。诸多不利因素的交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