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
P. 17

第一章  体教融合策略与发展


             和顶层设计。面临不断加重的教育焦虑、家庭体育原动力不足、唯分数升学论等
             现实困境,迫切需要“家校社”合力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体育则在深化
             体教融合和深入贯彻双减政策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作用。

                 (一)体教融合背景下家庭体育应处理好“三个迁移”
                 1. 迁移思路,将家庭体育融于生活,重在提高家庭成员体育素养
                 面临体教融合新机遇,积极打牢“家校社”联动机制,发挥家庭体育根基作
             用,对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水平有着重要意义。面临联动主体分散,家庭、学校、

             社区多元协同不足的现状,家庭体育作为学校体育“补充”,不但可以有效促进
             学校体育的开展,而且可从根源上赋予青少年“能量”,从而促进学校体育开展,
             推动“家校社”联动。家庭体育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和引导,家长必须从
             观念上转变,从思想上认识到家庭体育活动融于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唯有家长观

             念转变,家庭体育真正融入生活,家庭成员的体育素养也就必然提高。马约翰提
             出著名的“体育的迁移价值”理论,强调体育精神,强调体育是培养健全人格方
             面的重要作用。家长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家庭体育融入生活的重要性,并与青少
             年一起践行享受体育理念,切实发挥家庭体育的“固牢根基”作用,从而实现真

             正意义“家校社”联动。
                 2. 迁移“重心”,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投入,“享受体育”
                 面临当前体教分离、青少年体质下降等现实困境,不管是学校、家长,还是
             青少年都陷于一种“两难”境地。然而,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绝非时间上得以

             保障就可实现的,要想从根本上扭转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总体不容乐观现状,还
             需从青少年的“重心”抓起,才能从根源上打牢“体教融合”根基。为了把体教
             融合观点落实到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关键要处理好学训矛盾,而学训矛盾的根
             源在于“重心”的侧重。为了实现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从家庭体育着手,在源

             头上处理好后备人才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之间矛盾,才能真正实现“家校社”联
             动。唯有从“根源上”守住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红线”,迁移青少年儿童的“重
             心”,使其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投入,方能获得“享受体育”乐趣,激发内在驱动
             力,从而为深化“体教融合”固牢根基。

                 3. 迁移学校体育功能与价值,让学生享受家庭体育带来的“正能量”
                 家庭体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尚未得到应有重视。体育具有迁移
             价值,要想达到“家校社”联动,就非常有必要重视家庭体育的功能和价值。虽



                                                                                   ·7·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