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
P. 18

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然学校作为青少年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但是家长作为青少年儿童的第一任教
            师,对于深化体教融合,可以说起着关键作用。就家庭体育而言,体育教师需要

            成为家庭体育的参与者,成为家庭成员体育参与的“伙伴”,要做家庭教育的学
            习者和实践者。就社区体育而言,要由专业的体育教师转变为社会(社区)的社

            会体育指导员和无私奉献的“志愿者”。青少年体育锻炼离不开“家—校—社”
            协同配合,只有实现协同指导,才能保证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常态化,从而使青少
            年真正地享受家庭体育带来的“正能量”,进而深化体教融合。

                (二)体教融合背景下家庭体育应着力做到“三个突破”
                1. 突破家庭固有教育观念,从“参与体育”向“享受体育”转变

                王登峰曾表示:体育课也必须布置作业。任何一项体育运动技能的获得和体
            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都需青少年坚持不懈努力,才能最终达到强身健体目的,而非
            一朝一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可以轻易达到的。因此,为了守住青少年

            体质健康的“底线”,就非常有必要从根源上寻找切入口,从青少年兴趣着手,
            家长以身作则,参与青少年体育锻炼,真正将体育“融入生活”,才可能达到真

            正意义上的体教融合。只有激发青少年体育锻炼“内在驱动力”,才能实现真正
            意义上的体教融合。鼓励家长充分利用“家校社”联动平台,与孩子一起践行享

            受体育理念;鼓励学校组织专任体育教师定期开展“体育科普父母课堂”等,努
            力为家庭体育开展营造环境、创造条件。在体教融合背景下,潜移默化地转变家
            长教育观念,实现从“参与体育”向“享受体育”转变,进而为深化体教融合打

            好基础。
                2. 突破参与模式,从“单一盲目参与”向“家庭结伴锻炼”转变

                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以家长主观选择判断为主。国家重点发展“三大球”以
            来,很多家长就盲目“跟风”,开启了青少年体育项目学习,这并不算是良好的

            “家校社”联动模式构建。面临青少年体质逐年下降现状,家长要主动学习家庭
            体育指导知识,主动配合学校参与青少年体育锻炼。社区要充分发挥小区业主“自
            身优势”,成立“家庭体育指导超市”,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结伴锻炼”活动,

            定制“家庭体育结伴锻炼”项目竞赛等。学校要稳抓关键,科学开展跳绳、家庭
            亲子运动等活动。通过“家校社”能动链联动,有效开启“家庭结伴锻炼”新模



            ·8·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