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
P. 23

第一章  体教融合策略与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管建民在提案中所指出的那样:我国教育部门的学校体育工作在利
             用体育部门的专业资源方面还存在沟通不力和形成合力不够的问题。这些问题带
             有明显的跨部门与复合性特征,仅依靠教育部门“单兵作战”显然势单力薄,多

             年来的实践效果也不佳。如何发挥国家、地方各级体育单项协会在专项技术、人
             才方面的组织优势,调动体育单项协会服务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
             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仅需要体育系统主动发力,更需要教育部门主动协同。因
             此,破解部门之间协同不力的局面是新时代深化体教融合的重要突破口。

                 3. 竞赛体系不兼容
                 竞赛体系是推进体教融合的核心内容。当前,我国尚未形成完备的、体育部
             门与教育部门结合的、贯穿小初高到大学的青少年业余训练体系和竞赛体系,以
             及与之相配套的运动员审批制度等,这成为制约新时代深化体教融合的重要短板。

             2020 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陈立人在接受媒体
             采访时就表示,赛事是撬动青少年体育普及的杠杆,同时也是普通学校、竞技体
             育、社会俱乐部彼此交流的平台和渠道。过去十年间,国家相继出台了各项关于
             推进青少年体育赛事的政策文件。例如,2016 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关于印发

             〈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要改革青少年竞赛制度,
             健全县、市、省、国家 4 级竞赛体系,完善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和灵活的赛制;
             2019 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再度明确要推动青少年竞赛体系和学校竞赛体
             系有机融合,打破部门界限和注册限制,逐步建立面向所有适龄青少年、不同年

             龄阶段相互衔接的全国青少年 U 系列竞赛体系。虽然这些政策都对推动青少年
             赛事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推动作用,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系统和体育
             系统两套赛事体系不兼容的问题。

                 4. 人才培养不协调
                 人才培养是推进体教融合的最终目的。在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探索的进程中,
             体育系统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并没有完全被打破。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培养主要有两大体系,一是传统青训的三级训练网培养体系,二是学校体育人才
             培养体系。前者作为我国后备人才培养的主线,长期以来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

             国竞技体育输送了大量人才,但如今却面临着经费支持不足、教练员素质不高、
             人才输送渠道有限等问题。后者主要是为解决退役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
             或直接招收运动员进高校组成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但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很多高



                                                                                  ·13·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