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1 - 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
P. 181

第四章  大学体育与新时代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


                 (二)体育锻炼干预心理健康的关注要点
                 1. 体育锻炼过当损害身心健康

                 通过体育锻炼的形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以
             健康的身体作为基础,尤其是要具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大脑。通过体育锻炼的形

             式,能够促进身体健康,为心理健康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在体育锻炼中要保证
             适量、防止过当,以防出现损害心理健康的现象。
                 2. 体育锻炼应与心理调节节奏一致

                 体育锻炼的开展要与心理调节相一致,成为推动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学生正常的身体运动相比,在具体的内容和形式并不相同。学生原有

             的心理水平并不能满足学生在运动中的项目,如篮球比赛中的运球,让学生了解
             队员的位置,要注意其中的范围,要做到前进运球,还要防止别人拦截,需要学
             生分配注意力。几乎一些体育运动项目,都需要运动员做到勇敢、坚持,不怕困

             难,要具备积极乐观的情感,就发展水平来看,并不能满足运动的需求。学生在
             体育运动中能够极大地提升自身的心理水平。体育锻炼要与心理调节保持一致,

             才能够真正地发挥体育锻炼的作用,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能够得到相应的锻炼,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 体育锻炼应考虑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中要着重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体育运动本身具有集成性、竞争性
             的特点,自身能力的高低、修养等都表现得比较明显,对自身有明确的自我认知。

             体育运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在正确认知自我的基础上,对自身的
             行为进行修正,以此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

             才。体育锻炼形式能够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品质,体育运动一般具有艰苦、激烈
             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中,会伴有积极的情绪体验。通过体育锻炼的形式,

             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有助于让学生具备积极向上的状态。
             体育运动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体育运动中,尤其是在集体性的运动项
             目中,需要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相互配合,提升队员之间的默契度。在体育运动项

             目中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中的喜悦,也能够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以此更
             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71·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