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4 - 食品安全与包装检测研究
P. 164
食品安全与包装检测研究
Research on Food Safety and Packaging Testing
体进行反应。最后,再加入酶标抗体,实现免疫复合物的结合后,进而将含有抗
原或抗体的复合物与其他游离成分分离开。之所以加入酶标抗体是因为加入酶反
应底物,就可从颜色、吸光度等方面,进行病原微生物含量的定量分析。其主要
优点包括灵敏度高、便捷、可标准化。第三,免疫磁性微球。其主要应用原理是
利用一种磁性质微球。这种磁性质微球具有孔径小、超顺磁性的特点。在实际应
用中,磁性质微球会自动选择靶物质相结合。而且,这样磁性质微球还具有磁性
特征,可将其与特异性抗体偶联于表面。当将它与样品中的病原微生物结合时,
就会形成特异性反应。最后,再对其施加外磁场力,就可实现致病微生物与其他
物质的分离。通常,食品的检测状态多为固液混合状态。常规方法不易将微量微
生物分离出来,但免疫磁性分离技术正能解决这一难题。
3. 代谢类技术
这类技术主要就是以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理论为基础的。在这一过程中,可通
过检测其电阻抗、代谢产物等物质的变化趋势,达到最终的检测目的。此类技术
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三磷酸腺苷生物发光法。这种物质普遍存在各种活的生
物体内,且含量基本是稳定的。一旦生物死亡,三磷酸腺苷就会被酶分解。据此,
只有检测样品中的三磷酸腺苷浓度,就可计算出活体菌数量。第二,放射测量技
术。主要就是向碳水化合物中注入放射性碳元素。然后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使带
有放射性碳元素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来,进而测定其中的带有放射性碳元素的二氧
化碳的含量。这种检测技术具有自动化、精确度高、速度快的优点。第三,微热
量计技术。其原理是在病菌生长周期内,测定病菌产生的热量,并通过分析其变
化趋势分析病菌含量。之所以能够应用这种技术测定病菌含量是因为不同细菌产
生的热量是不相同的。
4. 蛋白质组学技术
这种检测技术主要以计算机、蛋白质分离鉴定技术等为基础。其他的分子生
物技术、免疫学技术等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无法大面推广。即便是要大面积推
广也要再经过研究、改良。但是蛋白质组学技术正能弥补其他技术的不足。它具
有精准迅速、低成本、样品使用量少等显著优势。可以说,它在食品安全的检测
中具有极大的应用空间。而且,从实践效果来看,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食品病原微
生物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但是若要大面积推广这一技术,还需完善相关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