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8 -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P. 148

◢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质才能成为能动的价值而存在。这些性质归纳出来主要包含三点,即自为的自律
            性,自觉的能动性和自由的超越性。而哲学作为探寻人的存在根据的学问,自然
            要从人作为主体的性质出发,来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所以,主体和主体性的问

            题是哲学研究的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但人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人的主体性的
            澄明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因而对人作为主体以及人的主体性的认识,就因具体
            的历史条件的不同而不同。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其自身必然也会具有一
            定的思维特征。索绪尔认为,语言和言语间存在区别,语言是体现社会成规的符

            合系统,而言语则是个体的客观表达。由此可得出,语言决定言语,言语只有在
            语言系统中才能起到表达作用。因此他得出结论,个人不是主体,而是被塑造的。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主体性教育理论逐渐融入中国。很多教师以及教育领域的工
            作者也开始意识到尊重人的主体性对于教育所形成的重要性,具体到教学上,可

            以解释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来确定教学内容,对分层走
            班制教学模式的提出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保障。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曾写过一句名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

            前提”。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大意指的是,人需要全面的充分的发
            展。但“人的全面发展”现成定义并没有直接出现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人们是根
            据马克思本人的论述而进一步归纳出的全面发展的定义。赵卫则依据马克思以往
            的论述重新探讨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即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

            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
            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科学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人的全面
            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还包括人
            的道德的发展。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旧式分工造成了

            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
            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
            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姜义华又在此基
            础上从价值体系的角度对这个理论提出了新看法,在他看来,当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价值体系的最高价值目标就应该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基础,这也应
            当是新世纪全人类的最高宪章。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中国所实施的教育模式与
            这一理论呈现出了相背离的状态。在以往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并没有发挥出学生



            ·140·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