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6 -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P. 186

◢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所强调的则是足够的输入量,即长时间“有内容有乐趣的广泛阅读和许多会话”。
            因此,输入假说期望第二语言教学中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内容丰富且具有趣味的有
            效对话。而经访谈发现,教师的确乐于从克拉申输入假说中获得英语教学的启示,

            但在理解上却出现了偏差。Y 老师在面对“文化意识培养时是否会借助体验学习”
            这一问题时表示,在利用典范课程、学习报纸等材料内容进行文化意识培养时,
            “我们按照克拉申理论中的输入假说,进行大量的信息输入”。结合课堂观察发
            现,所谓“信息输入”实属文化知识单向输入,即教师将文化知识直接介绍给学

            生让其了解与掌握,这与输入假说所要求的“有效对话”存在差异。
                (二)教师自身文化意识水平欠缺
                教师文化意识水平是引导学生文化意识培养及其体验学习的前提条件,其高
            低程度直接影响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学习及其评价。当教师自身文化意识水平足

            以支撑其解决学生课堂上的生成时,教师则更愿意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充分利用体验学习促进学生文化意识培养,并给予针对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反思;
            而当教师自身文化意识水平不足时,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减少文化意识培养
            的体验学习以及评价的频率。从问卷调查整体看来,教师似乎在课堂上会设计对

            文化内涵的解释教学,但据学生访谈发现,教师自身文化意识水平仍有待提高。
            对于教师是否会在课堂上教授地道表达,高三某学生表示:“看老师水平吧,老
            师本身了解地道的表达就会教我们,本身不会的话也没法教我们。”某高一学生
            同样表示,教师“在课堂上有时候会讲解所学的俗语背后的故事”。而教师们在

            工作之余一般亦是通过看英美剧、浏览英文文章等中低层次体验方式来促进自身
            专业领域的发展。J 老师曾参与过微信公众号组织的英语原著阅读打卡活动,以
            此来保证自身每天的专业学习时间。可见,英语教师可能由于专业发展途径受限,
            自身在文化意识水平上具有局限性,在学生文化意识培养方面存在心有余而力不

            足之现象。
                (三)课程改革与功利主义的心理冲突
                新一轮课改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开展,是追求素质教育的
            关键举措。与此同时,为高考升学的应试教育仍然存在,且其中的功利主义严重

            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现。可以说,课程改革与功利主义的心理冲突是过去、现在
            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素质教育有效实现的绊脚石。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
            的体验学习效度未达期望值的最根本原因亦在于此。一方面,课程改革要求转变



            ·178·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