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8 -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P. 188
◢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期望,或他人对教师自身的期望。基于此,教师应然角色应被理解为教师的期望
角色。在新一轮课改背景下,教育愈发走向“全体”与“全面”,教师在教学过
程中逐渐转变为以引导者、促进者立身。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中,教师的应
然角色是品格引路者、时代创新者、实践反思者。就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
养的体验学习而言,教师们在教学中通过全英文授课、引课外学习资源进课堂、
课堂表演活动等多种途径为学生文化意识培养创造尽可能真实的语言情境,提供
体验学习机会与平台,但其效果在学优生与学困生之间存在差异。换言之,学生
自身英语素养对文化意识培养及其体验学习效果产生一定影响。相对于学优生而
言,学困生原有英语知识与文化储备不足,导致对全英文授课的接受能力与适应
能力受到阻碍,在课前表演活动中羞于开口,在课堂中无法用英文回答教师问题
甚至无法听懂教师的英文提问。即便如此,教师出于对学生整体学习发展的考虑,
并不会为此而停下进程或减缓进程,因而对于占少数的学困生来说,他们处于劣
势且将可能在此后长时间内一直处于劣势。对此,教师们也表示:“全英文授课
暂时没法在所有课型上使用,还是会有一些学生的英语底子不是很好,可能就需
要再用更简单的表达解释一遍,或者用中文直接解释。”“课堂上活动的设置要
看学生的基础,如果基础好一点的话,活动就会多一点,基础差一点的话就没办
法,就得上得基础一点,就可能无聊一点。”由此,教师于学优生而言似乎承担
了应然角色,而于学困生而言,教师应然角色发挥的作用并未达到期望程度。
(五)对文化教学资源的偏向分配
教学资源是支持教育教学所有可被利用条件的集合,包括人类资源与非人类
资源。文化教学资源则是在教学资源的本质基础上限定了其功能,即得以促进学
习者文化内涵提升的教学资源。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学习缺乏真正真实的语
言环境,学生与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语言对话只是“尽可能真实”的语
言环境,其原因在于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全英文教学环境最为关键的要素——以英
语为母语的外籍教师。
一位老师表示:“国际班有外教有中教,中教就教比较基础的,语法、词
汇外教来教的话学生听不懂,所以外教就一般教一些国外的高中课程,像物理、
数学等一些课,和正常美国高中上课一样。他们学英语主要是为了出国考试,比
如托福、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即信息通信技术课程
考试),也不需要参加高考,所以学的东西完全不同。外教只给国际班上课,不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