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4 -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P. 194

◢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全英文授课为学生英语学习提供了尽可能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与“可理解的语言
            输入”,使其“沉浸”在英语交流情境之中,这才是克拉申输入假说的真正有效
            应用。同时,“鼓励”而非“强制”意味着教师具有可选择性,这也要求英语教

            师在进行全英文授课时,综合考虑所教班级的整体适应情况,尤其是学困生的实
            际接受能力与需求,调整全英文授课的程度,实现全英文授课的因材施教。
                2. 促使文化资源丰富化
                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学习可借助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增强学生在文化方面

            的感官刺激,以促进学生在文化意识培养体验学习中的“身体体验”发生。一则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力于介绍中国文化或外国文化具体内涵、表现、历史演变
            等相关的英文音视频,如用英语介绍中国节日、服装、习俗、建筑、思想、茶文化、
            民间艺术、文学、戏曲等文化的《中国文化常识》系列视频,外国具体文化现象

            的纪录片、脱口秀等。二则合理共享外教资源,促进外教的流动性共享。习得是
            “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通常意识不到自己在习得语言,而只在自然交际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第二
            语言。”从习得的意义上理解,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并非“习得”,而是“学得”,

            但仍可以借鉴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尽可能创造“习得”的环境促进“学得”。外
            教的合理利用便为学生文化意识培养及英语学习提供了真实、地道的语言刺激,
            比音视频更为“直观”,且具互动性,从而在自然交流的情境中推动学生的语言
            能力与文化意识培养。

                3. 推动文化类校本课程常态化
                在借助丰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文化类校本课程为文化意识培养体验学习提
            供进一步感官刺激,其常态化推进将为学生英语学习中文化意识培养提供相对稳
            定的文化学习情境。郑金洲教授认为,所谓“校本”便意味着“以学校为本”“以

            学校为基础”,因而应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
            于学校”,前者在于以改进学校实践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中者在于由学校领导
            者及教师共同分析、解决,后者在于从学校实际出发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在高
            中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学习中,有意义的校本课程同样能发挥促进作用。

                (二)反思观察更直接
                观察是个体有目的的直觉活动,是体验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实践与反思
            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刺激物进行观察,才能使感官刺激真正意义上成为有效。班



            ·186·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