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音乐教学研究
P. 35

第一章 核心素养与音乐课程目标研究



             握世界,同时倡导美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三至五年级这个阶段所提倡的要求,
             加上六至七年级这个学段的要求,就开始比较细致地划分为音乐、美术。即便在
             音乐课程中,也强调音乐之外的舞蹈、戏剧等。在更高年级即八至九年级的学段

             之中,就明确要求按音乐、美术、舞蹈、影视、戏剧五大类别开设课程,让高年
             级学生了解一种领域艺术的艺术特点,较为专一地把握某一具体艺术领域的内涵。
             这些设计体现了综合性和专业性之间的平衡。

                 三、《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的学业质量观


                 《艺术课标》还有一个新鲜的亮点,就是对于学业质量提出平和性要求,即
             应当有质量要求,从而防止功利性出格竞争。按照课标要求,学业质量是在学生
             完成本课程每个学段学习之后的学业成绩表现,在音乐、美术设一至九年级 4 个

             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兼顾了传统的音乐、美术和新的舞蹈、戏剧、影视学科。
             在高年级区分了 5 个不同艺术领域的学业质量标准,区分了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
             划分,既有属于审美感知的,也有属于艺术表现的,还有属于创意实践以及文化
             理解的。教材的编写选材都围绕核心素养来进行。在设定学业标准时,《艺术课

             标》重视给予学生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这
             些重要方面。《艺术课标》特别注意提倡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的教学,还要指导
             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艺术。在知识的教学整合上,要注重它的整体结构,特别是
             注重它的感知体验,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强调要善于用多元的媒材,将继承和

             创新有机结合。倡导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相信《艺术课程》的出
             台,会引导义务教育对艺术的认知走向深入。


                       第四节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性质的体现



                 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设置及相关的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审
             美标准的建立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与此同时,音乐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也显示出
             多种性质。有从音乐的文化视角出发,陶冶学生思想情操、文化主张的人文性,

             有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审美性,还有提高学生聆
             听、演唱、演奏等相关技能的实践性。这些课程性质对学生的影响并不是一蹴而
             就的,而是体现在教师每一次的教学设计,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以及每一次的课后



                                                                                  ·27·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