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8 - 高校德育教育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融合发展
P. 148

高校德育教育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融合发展



            果的相对抽象性。
                2. 教育评价理论
                “评价”是教育目标分类中最高层次的认知能力水平,分为定量描述和定

            性描述两方面。教育评价理论的核心先是泰勒的目标中心模式,后为布鲁姆提
            升的目标分类模式。该理论关注教育目标及其描述,在评价课程与学生行为变化
            时,重点在于衡量教育结果和教育目标之间的一致性,也重视对教育目标和学习
            结果进行质的分析。20 世纪 60 年代后,世界各地教育评价学者陆续提出了多种

            模式,如 CIPP 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对手评价模式、应答评价模式、解释
            性评价模式、元评价模式等。高校学风建设评价活动包括了对教育教学过程、学
            习过程、工作与学习成效、活动开展、学校制度保障、人力物力保障等贯穿于学
            校办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测量与评价,最终为改进高校学风环境发挥效用、提供

            支持。

                三、大学生学风建设评价体系构成要素

                (一)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学风建设目标的抽象性和无形性,因此对学风建设目标的测评不能直接
            进行,而必须将其细化分解为若干个可以直接考量的要素。学风建设目标中有“学
            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状况”,因为对“状况”的把握无法进行明确的界定,因
            此必须将这一目标具体化为可以表征这一特性的指标,如参加比赛的等级、参加

            的学生人数、参加的次数、取得怎样的成绩等。
                评价指标就是对评价对象的哪些方面进行的评价,这是对评价对象实施评价
            的重要依据。在设计评价指标时要针对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可能的影响因子
            进行全面考虑,然后提取主要因素设计进入指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

            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二)评价标准体系
                学风建设评价标准是依据综合评价指标去衡量评价对象的尺度。只有这一标
            准客观科学公正,才能避免主观随意性。对学风建设进行评价的标准分为两个不

            同的层次:一是绝对标准,又叫一般标准,如社会规范、要求、准则等,它是不
            以评价者或被评价者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二是相对标准,由于被评者的思想和
            行为是动态的,无法用一个恒定不变的指标来加以评价,因此,可以在被评者所



            ·140·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