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9 - 高校德育教育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融合发展
P. 159
第五章 大学生学风建设评价
动,校级部门之间、部门与学院之间、学院与学院之间应加强统一协作,加强信
息互通共享,使各部门工作举措与学风建设同向同行、同步发力。强化教学工作
战线和学生工作战线的协同配合,各组织在互动中创新拓展工作方式,充分发挥
自身功能,为高校发展创造更大价值。对于学风建设而言,在系统中将会更具空
间与张力,推动学校各组织朝着和谐共处、共融共生发展,确保高校学风建设动
态平衡,协同配合得当。
(3)特色发展导向
在高校建设的新阶段,高校拥有自身建设的一定自由度和主导权,可以重新
审视学校战略,明确办学特色,以利于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牢固根基、稳住立
场。在保持输入特征的同时凸显输出的特征,强调输出特征意味着高校可树立“本
土化”的理念。中国高校的使命首先是服务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战略需求,当高
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趋势高度相关的时候,高校才有可
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本土化是近年来提出的发展理念,其核心
思想在于,借鉴先进理念和实践与本土实际和特性结合起来,产生出新的具有本
土特色的理论和实践,为本土发展服务,本土化的发展理念能避免高校在整个高
等教育格局中过度的依附性、内卷化和同质化。因此,笔者认为各高校应找准自
身定位,用本土的“语言”讲述本土故事,在开展学风建设时建立本校的标准和
话语体系,最终通过学校特色,学校文化来形成特色的学风氛围,使院校辨识于
同层次竞争者,促进院校多样化,比如农业大学突出农学“吃苦耐劳”特质,形
成“奋勉朴实”的高校学风氛围,工业大学应突出“规格严格”本质,形成“认
真务实”的学风氛围,师范大学则应突出师范“学高身正”理念,形成“严谨治
学”学风氛围等。
国家关于学风建设的政策文本为高校构建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提供了充分
的宏观依据,确保评价体系依据国家政策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确保学
风建设价值导向正确;对 C9 高校学风建设制度文本的研究则为构建评价体系提
供了更多微观的视角与启发,确保学风建设行动导向正确,尤其重要的高频语词
应考虑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观测点。
五、大学生学风建设评价体系构建的框架
根据教育目标管理理论,对目标对象进行分层、逐级搭建与构建,从而实现
·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