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5 - 高校德育教育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融合发展
P. 165

第五章  大学生学风建设评价



             方法。层次分析法由于其易于理解、计算简便、科学合理,现已广泛应用于社会
             的各个方面。
                 具体来说,层次分析法就是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

             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
             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
             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则直至具体的备投

             方案的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然后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
             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再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
             各备择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此最终权重最大者即为最优方案。
                 层次分析法比较适合于具有分层交错评价指标的目标系统,而且目标值又难

             于定量描述的决策问题。
                 层次分析法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
             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
             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从而最终使问题归结为最低层(供决策的方

             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
             排定。
                 2. 层次分析法计算步骤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将决策的目标、考虑的因素(决策准则)和决策对象按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分为最高层、中间层和最低层,绘出层次结构图。最高层是指决策的目的、要解
             决的问题;最低层是指决策时的备选方案;中间层是指考虑的因素、决策的准则。
             对于相邻的两层,称高层为目标层,低层为因素层。

                 (2)构造判断(成对比较)矩阵
                 在确定各层次各因素之间的权重时,如果只是定性的结果,则常常不容易被
             别人接受,因而 Saaty 等人提出一致矩阵法,即不把所有因素放在一起比较,而
             是两两相互比较,对此时采用相对尺度,以尽可能减少性质不同的诸因素相互比

             较的困难,以提高准确度。如对某一准则,对其下的各方案进行两两对比,并按
             其重要性程度评定等级。





                                                                                 ·157·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