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高校德育教育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融合发展
P. 42
高校德育教育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融合发展
(1)高校教育理念
大学,不仅应该包括直观上的教学大楼、科研仪器设备、图书馆等方面,还
应该蕴含一种不能一眼看出来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生学
习风气的引导者。大学因其崇高的大学精神而脱俗,实现对真知的无尽追求,培
养的学生也将是脱俗超凡、求知若渴、求真务实的学子。可见,大学生学习风气
的良性发展必须以崇高的大学精神作为支撑,而端正的学风无疑也是崇高精神的
映射。
但在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今天,“大学改革之路正是偏失于‘权利’与‘分
配’纠结,从而漠视,甚至背离了大学精神。”漠视和背离大学精神的后果是可
怕的,教育理念世俗化、大学教育目标功利化发展。面对强大的竞争,大学为了
提高学生就业率,实现专业细化、实用型设置,并进行针对性培养,如国内一些
高校“作家班”“新闻发言人班”等专业班的出现,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高
速发展的市场经济面前,细化专业也许能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暂缓压力的作用,但
并非长久之计,大学生本人是否充分具备应对各种挑战的知识才是最根本的。大
学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实践创新的开拓者,他们必须接受历史的熏陶、
真理的传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大学功利化发展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
学风问题,但在问题出现后,大学又把希望寄托于某种检测系统,如为了防止学
生学位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有些高校启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监测系统”。
不从根本上通过真理与知识的无穷魅力来吸引和引导学生,而只是被动地停留在
表面层次的修修补补。这些行为显然是与大学精神相违背的,对大学生学风发展
会起到很大的负面作用。在急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面对就
业压力,老师面对各种考核,学校面对就业率和名声……这些无形中都让高校不
得不功利。”(李玉兰,2011)但尽管如此,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它的精神和
灵魂之所在,决定着学校的生死命脉,更是学生培养良好学风的旗帜,我们也不
能丢失那一抹清新。
(2)高校机制保障
高校学习环境的建设,必须以一定的保障机制作后盾。这里说的保障机制既
有硬性的规定,即制度保障;也有软性的机制,即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硬性机制
具有强制性、权威性,能有效保障效果的实现。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则具有潜在
性、平等互动性,游刃于制度之间,为更好地管理高校工作提供条件。完善的高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