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1 - 高校德育教育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融合发展
P. 81

第三章  德育教育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融合发展



             社会大众的网络情绪。随着互联网上社会思想舆论影响力的壮大,网络情绪的表
             达更加直接恣意。尤其随着微博、抖音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情绪
             会被更加快速地传播并无限放大,对社会主流思想下的社会舆论阵地形成直接挑

             战。因此,高校要对大学生的网络情绪进行有效引导,对大学生群体关注的社会
             思想舆论焦点做客观、细致的分析和评估,把它作为体察大学生群体“网络情
             绪”的“晴雨表”,对大学生在网络上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与心理加以研判和区
             分,仔细揣摩、审慎对待,这是网络情绪管理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定期做好这项

             工作,才能未雨绸缪提前应对,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其次,要针对不同的网
             络情绪和言论给予及时的反馈与回应,对于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反映的情况,要给
             予充分尊重,对合理诉求尽量满足,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给予解释;对大学生
             发泄不满情绪的言论,不能简单粗暴地围追堵截,要给予一定的表达和发声的机
             会和空间,以此疏解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发挥互联网“灭火器”和“减压阀”的

             作用。
                 (2)培育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一是要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大力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大学生甄

             别各类不良网络信息的能力,夯实高校互联网社会思想舆论引导工作的基础。二
             是要培育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互联网开阔了大学生视野,也带来了网络游戏成瘾、
             网络诈骗、网恋、网贷等问题。因此,要把培育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作为做好高校
             互联网社会思想舆论引导工作的关键环节,纳入高校德育工作内容中,强化大学

             生自我道德意志,建设自我道德责任感,塑造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使大学生在
             面对网络不良信息时,能明辨是非,理性观察思考,不信谣传谣。同时要培养大
             学生的自制力和调节能力,倡导文明上网。
                 4. 建设高校网络工作者队伍

                 努力打造一支专门的网络工作者队伍,是高校社会思想舆论引导顺利开展的
             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径。这支队伍将成为树立正确价值导向、改善网络生态环境的
             重要力量,除了包含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还应包括以下群体:一是校
             园网络平台的管理者。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网民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及时给

             予帮助和引导,把隐患处理在苗头阶段。二是在大学生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职
             人员和学生。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积累的权威,在网络评论上吸引大学生驻足和互
             动。高校要倡导这些师生发挥专业优势和亲和力,勇于发声,思辨谬误,伸张正



                                                                                  ·73·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